雜阿含經論卷第三十三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復次,嗢柁南曰:
安立邊際純,及如理緣起,修時障自性,說斷起修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安立)
此中安立四念住,為初道支,為最後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若略若廣,如聲聞地應知其相。(二十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如是比丘,於此四念處修習滿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應當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一切種究竟清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邊際)
又由四念住,應知一切所知事邊際(二十六,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事邊際,謂若所緣,盡所有如所有),由所知事邊際故,復應了知智事邊際。
(純)
又四念住,由欲精進等修習加行,方得圓滿,應知除此四種念住,更無有餘不同分道,或所緣境。由此道此境,能盡諸漏獲得涅槃。由無第二清淨道故,說有純一能趣正道。又此純一能趣正道,由二因緣,能令有情究竟清淨,一,由思擇力故,二,由修習力故。此中愁(憂悲)者,謂染汙憂;所言泆(惱)者,謂掉俱行欲界染喜。愁以四種世法,為所依處;泆以餘四世法,為所依處,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擇力超度愁泆,由依世間修習力故,得離欲愛棄捨憂苦。依出世間修習力故,超度一切薩迦耶故,亦能證入八支聖道,及聖道果真實妙法,一切有情當知,皆由思擇修習,二種力故,得一切種究竟清淨。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法)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理)
復次,若於身等四種所緣,發起種種非理作意,即便違背四種念住,違背此故,即便違背如理作意,謂聖如理,無間能生正見支等,所有聖道。違背此故,即便違背一切聖道,違背道故,便為違背,道果甘露究竟涅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當作滅,下同)。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云何修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未來修四念處,亦如是說。
(緣起)
又瑜伽師了知,身等因緣生已,復於三世身等諸法,住無常觀;由住如是無常觀故,於諸後有,終不依止後有愛住。又現法中於一切行,若內若外,都不執取我及我所。又於未來當知安住,集法隨觀;於過去世,當知安住滅{去}(當作法)隨觀,於現在世生已,無間盡滅法故,當知安住集滅法隨觀。由彼最初於身等法,觀緣生性悟入無常,悟入如是無常性已,於諸愛見雜染等處,多修習住淨治其心,如是作意方得圓滿。由此為依,能隨獲得究竟漏盡。又一切法以要言之,謂善不善,若雜染品若清淨品,當知此中諸雜染品,皆用非理作意為集;諸清淨品,皆用如理作意為集,如是一切,總略說名作意為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善法聚,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謂四念處,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聚者,所謂四念處。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逸滿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舉蓋,疑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修時障自性)
復次,修諸念住若略若廣,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此念住修習道理,非今世尊出現於世,方始宣說。今聖弟子適初修習,然於過去無始時來,於諸念住修習流轉;於未來世當知修習,亦無窮盡。又是過去未來現在,世出世間無量善法,生起依處故,說如是四種念住,名為善聚。又能障礙如是善聚,故說五蓋名不善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人執持四種強弓,大力方便射多羅樹影,疾過無礙。如是如來四種聲聞,增上方便(身等四所知法),利根智慧盡百年壽,於如來所,百年說法教授,唯除食息補瀉睡眠,中間常說常聽,智慧明利,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無諸障礙,於如來所不加再問。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
又由身等四所知法,無邊別故,如來智慧於彼無礙,亦無有邊。智無邊故,如來所說無上法教,亦無有邊。如是法教二緣所顯,一,由文故,二,由義故。義差別門無有數量,法教文句開顯義門,亦無數量。於此文句不重宣說,無邊展轉辯才無盡,是故如來成就,希奇未曾有法,善能宣說所有法教,於一切義中,能以無量巧妙文句,方便開示而不重說。
一切四念處經,皆以此總句,所謂是故,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有趣),精勤方便(有意)正念(有念)正智(有慧),應當學。
(起修)
又於聖教宗義,趣(四念處)智善成就故,名為有趣,俱生聞思所成妙慧,善成就故,名為有意。成就定故名為有念,通達諦故名為有慧,當知此中,初一總標後三別釋。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法,先由聞思如理作意,安住唯有身等法觀,知一切法無我性已,不唯於此聞思作意,而生喜足;唯上希求定心解脫,為求定故住遠離處,唯緣身等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內寂,由二因緣起四念住,名善發起。一,由如理作意如實知故,二,由三摩地如實智故。此慧無{間}(當作間),由如實智當得究竟。
復次,有諸苾芻於三對治,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阻礙,謂無常想,若仁慈觀若無相定,彼由如是三種對治,隨其所應如前所說,於可意等身等境界,住厭逆想不厭逆想,棄彼二種捨念正知,由此因緣,當知名為善修念住。
復次,嗢柁南曰:
先諸根愛味,前後有差別,取相及諸纏,大果利為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善聚善聚,何等為不善聚?謂三不善根,是名正說,所以者何?純不善積聚者,謂三不善根,云何為三?謂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云何為善聚?謂四念處,所以者何?純善滿具者,謂四念處,是名善說。云何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覺,欲覺恚覺害覺。三界,欲界恚界害界。」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觀喜奉行。
(先諸根)
有三種根,於諸念住,一切善聚為障礙故,當知說名不善法聚,何等為三?一,惡行根,能令當來住惡趣苦,二,尋思根,能令現法住不安苦,三者,根根,與惡行根及尋思根,為根本故說名根根。應知此中,諸貪瞋癡三不善根,與身等惡行為根;欲等三想,能與彼欲等尋思為根。欲等三界,當知能與貪等三根,及欲想等三根為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說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問如來大丈夫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彼身身觀念住已,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非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觀念住,心不離欲,不得解脫盡諸有漏,我不說彼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脫故。若比丘身身觀念住,心得離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若受心法法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已,心離貪欲心得解脫,盡諸有漏,我說彼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脫故,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愛味)
有諸苾芻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以世間道離欲界愛,廣說乃至,第一有定具足安住,即於此定多生愛味,即於此定生喜足想,不上勤求得所未得,此於聖法毗奈耶中,不名大士。何以故?其心未得善解脫故,與此相違得名大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疾敷牀座請令就坐,時諸比丘尼,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我等諸比丘尼,修四念處繫心住,自知前後昇降(上標下釋)。」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凡修習四念處,善繫心住者,應如是知前後昇降。」時尊者阿難,為諸比丘尼種種說法,種種說法已從座起去。爾時尊者阿難,於舍衛城中乞食,還舉衣鉢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說,具白世尊。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九相住心惛沉為障)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前昇),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我於此義外散之心(仍復如前),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後降),受心法念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前後有差別)
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觀。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內聚。當知此心於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沉下劣,不得解脫;不解脫故,依此聚心,生起身中諸惛沈性;生起心中諸下劣性。若於念住善安住心,如實了知,此所生起隨煩惱已,便從內聚還收其心,安置在外淨妙境相,謂於佛等功德行緣,持心令住(前昇),由緣此故發生歡喜,廣說乃至由妙舉門,於所緣境令心得定,從奢摩他之所對治,諸隨煩惱而得解脫。從此已後如實了知,於隨煩惱心得解脫,為此義故祈願於外,得此義已還復如前,攝心內聚,而不為其諸隨煩惱,之所惱亂。心內聚已,不由祈願,自然如實了知,於外心得解脫。彼於外緣行相尋思,有所制伏有其加行,難可運轉,皆得自在解脫,棄捨安樂而住已,得成辦勝奢摩他(後降),如是彼於四種念住,善安住心,能正了知前後差別。又應知此補特伽羅,先已修習毗鉢舍那,毗鉢舍那以為依止,於奢摩他修瑜伽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礙。譬如廚士愚癡,不辯不善不善巧便,調和眾味奉養尊主,酸鹹酢淡不適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鹹酢淡眾味和之,不能親侍尊主左右,伺其所須聽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調和眾味,以奉尊主。若不適其意,尊主不悅,不悦故不蒙爵賞,亦不愛念。愚癡比丘亦復如是,不辯不善;於身身觀(念)住,不能除斷上煩惱(一),不能攝取其心(二),亦復不得內心寂靜(三),不得勝妙正念正知(四),亦復不得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五),本所未得安隱涅槃(六),是名比丘愚癡,不辯不善,不能善攝內心之相,而又外相自生障礙。若有比丘黠慧才辯,善巧方便取內心已,然後取於外相,彼於後時終不退減,自性障礙。譬如廚士黠慧聰辯,善巧方便供養尊主,能調眾味酸鹹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眾味以應其心。聽其尊主所欲之味,數以奉之,尊主悦已必得爵祿,愛念信重。如是黠慧廚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復如是,身身觀念住,斷上煩惱善攝其心,內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上)心法,現法樂住,得所未得安隱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辯才善巧方便,取內心相攝持外相,終無退減自生障礙,受心法觀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取相)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勤修加行毗鉢舍那,以為依止;於奢摩他樂修觀行,彼即應於內奢摩他,所攝自心取如是相,謂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攝受心,為奢摩他所治身心,惛沈下劣之所惱亂。復我今者何所思惟?云何思惟?令奢摩他所攝受心,不為彼法之所惱亂。若彼苾芻不取如是自心相貌,但自了知,此隨煩惱染汙心已,便於外緣取淨妙相,由是為因,雖能暫時除遣,現在現前隨惑,然於後時若復如前,攝心內聚,還為如是隨惑所惱,不得靜定。如先不取自心相故,由是因緣,為隨煩惱數數擾亂(一)。又不能得所欣求義,復為憂愁之所損惱(二),又經長時,不能獲得內心寂止(三),不能獲得依奢摩他,毗鉢舍那為先,清淨增上,第一正念正知(四),由不獲得內心寂止故,不能得四增上心,現法樂住(五),由不獲得增上,第一正念正智故,不能得先所未得,無上安隱究竟涅槃(六),與上相違應知即是,一切白品,乃至獲得先所未得,無上安隱究竟涅槃。此中典廚譬瑜伽師主,即譬於內,奢摩他所攝受心,其餚膳味喻執取相;上妙衣食,喻於內心奢摩他等,當知黑品喻諸愚夫,所有白品喻諸智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應於羅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還耕壠中,能得脫不?』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壠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後於塊上欲與鷹鬪,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鬪!』瞋恚極盛迅飛直搏,於是羅婆入於塊上,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時羅婆深伏塊下,仰說偈言:
鷹鳥用力來,羅婆依自界,乘瞋猛盛力,致禍碎其身,
我具足通達,依於自境界,伏怨心隨喜,自觀欣其力,
設汝有凶愚,百千龍象力,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觀我智殊勝,摧滅於蒼鷹。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愛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愛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是故比丘,於自行處父母境界,而自遊行,遠離他處他境界,應當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諸纏)
復次,有諸苾芻於諸念住,正勤修習;而是異生,或有勝妙可愛境界,正現在前;或復獨處得諸相狀,由失念故,不如理想以為依止,率爾發起猛利貪纏,彼於此纏深心厭恥,謂如自身墮於困難,極鄙穢處,發起猛利思遠離心。由如是行,便於彼纏心得解脫(離他境界)。既解脫已心生歡喜,從此已後起猛利厭,猛利厭後得無常想,如見大犁發諸行塊,便於聖諦如實現觀,以其依止依附涅槃。又即有學觀察作意,於勝妙境界,思惟淨相,由未永斷貪隨眠故,貪纏率爾生起現前,尋復於彼深見過患,為欲斷此纏及隨眠,入無相定,如是能斷餘未斷法;從定起已,如實了知一切已斷,領受微妙解脫喜樂,如實觀見;自已成就大智力故,名為彊盛,諸魔羅品其力羸劣(守自境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果利)
復次,修四念住所引功德,當知能感,最勝增上究竟果故,名有大果(下經得大果)。當知能感最勝,增上樂勝利故,名有大利(下經作得大福利)。
雜阿含經論卷第三十三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