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1的文章

菩提道次第廣論-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寶雲經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授,或聞廣博或復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尸羅或犯尸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於大師信敬愛樂,於親教師亦應信樂。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於諸善法應隨順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問經亦云:「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於爾所劫中,以無諂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闍黎長者;於阿闍黎,作應敬重阿闍黎事,猶未圓滿,况非以法而為敬事。」 第三隨念恩者,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於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第二加行,親近軌師者,如尊重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己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非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

菩提道次第廣論-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廊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徧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徧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智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徧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何後釋。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今初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其殊勝分三,一,圓滿種後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如拏錯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東薩賀勝境,其間有大城,謂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為有金幢,其宮極廣愽,受用位饒盛,等支那國王,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蓮藏月藏,並其吉祥藏,太子蓮華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苾芻精進月;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師。」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如讚云:「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謂於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2(完)

分別隨眠品第五(六十九頌) 隨眠諸有本,此差別有六,謂貪瞋亦慢,無明見及慢。(一) 六由貪異七,有貪上二界,於內門轉故,為遮解脫想。(二) 六由見異十,異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三) 六行部界異,故成九十八,欲見苦等斷,十七七八四。(四) 謂如次具離,三二見見疑,色無色除瞋,餘等如欲說。(五) 忍所害隨眠,有頂唯見斷,餘通見修斷,智所害唯修。(六) 我我所斷常,撥無劣謂勝,非因道妄謂,是五見自體。(七) 於大自在等,非因妄執因,從常我倒生,故唯見苦斷。(八) 四顛倒自體,謂從於三見,唯倒推增故,想心隨見力。(九) 慢七九從三,皆通見修斷,聖如殺纏等,有修斷不行。(十) 慢類等我慢,惡作中不善,聖者而不起,見疑所增故。(十一) 見苦集所斷,諸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徧行自界地。(十二) 於中除二見,餘九能上緣,除得餘隨行,亦是徧行攝。(十三) 見滅道所斷,邪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六能緣無漏。(十四) 於中緣滅者,唯緣自地滅,緣道六九地,由別治相因。(十五) 貪瞋慢二取,並非無漏緣,應離境非怨,靜淨勝性故。(十六) 未斷徧隨眠,於自地一切,非徧於自部,所緣故隨增。(十七) 非無漏上緣,無攝有違故,隨於相應法,相應故隨增。(十八) 上二界隨眠,及欲身邊見,彼俱癡無記,此餘皆不善。(十九) 不善根欲界,貪瞋不善癡,無記根有三,無記愛癡慧。(二十) 非餘二高故,外方立四種,中愛見慢癡,三定皆癡故。(二十一) 應一向分別,反詰捨置記,如死生殊勝,我蘊一異等。(二十二) 若於此事中,未斷貪瞋慢,過現若已起,未來意徧行。(二十三) 五可生自世,不生亦徧行,餘過未徧行,現正緣能繫。(二十四) 三世有由說,二有境果故,說三世有故,許說一切有。(二十五) 此中有四種,類相位待異,第三約作用,立世最為善。(二十六) 何礙用云何?無異世便壞,有誰未生滅?此法性甚深。(二十七) 於見苦已斷,餘徧行隨眠,及前品已斷,餘緣此猶繫。(二十八) 見苦集修斷,若欲界所繫,自界三色一,無漏識所行。(二十九) 色自下各三,上一淨識境,無色通三界,各三淨識緣。(三十) 見滅道所斷,皆增自識行,無漏三界中,後三淨識境。(三十一) 有隨眠心二,謂有染無染,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三十二) 無明疑邪身,邊見戒見取,貪慢瞋如次,由前引後生。(三十三) 由未斷隨眠,及隨應境現,非理作意起,說惑具因緣。(三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1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別界品第一(四十四頌) 諸一切種諸冥滅,拔眾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對法藏論我當說。(一) 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 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二) 若離擇法定無餘,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因此傳佛說對法。(三) 有漏無漏法,除道餘有為,於彼漏隨增,故說名有漏。(四) 無漏謂道諦,及三種無為,謂虛空二滅,此中空無礙。(五) 擇滅謂離繫,隨繫事各別,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六) 又諸有為法,謂色等五蘊,亦世路言依,有離有事等。(七) 有漏名取蘊,亦說為有諍,及苦集世間,見處三有等。(八) 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彼識依淨色,名眼等五根。(九) 色二或二十,聲唯有八種,味六香四種,觸十一為性。(十) 亂心無心等,隨流淨不淨,大種所造性,由此說無表。(十一) 大種謂四界,即地火火風,能成持等業,堅濕煖動性。(十二) 地謂顯形色,隨世想立名,水火亦復然,風即界亦爾。(十三) 此中根與境,即說十處界,受領納隨觸,想取像為體。(十四) 四餘名行蘊,如是受等三,及無表無為,名法處法界。(十五) 識謂各了別,此即名意處,及七界應知,六識轉為意。(十六) 由即六識身,無間滅為意,成第六依故,十八界應知。(十七) 總攝一切法,由一蘊處界,攝自性非餘,以離他性故。(十八) 類境識同故,雖二界體一,然為令端嚴,眼等各生二。(十九) 聚生門種類,是蘊處界義,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二十) 諍根生死因,及次第因故,於諸心所法,受想別為禮。(二十一) 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隨麤染器等,界別次第立。(二十二) 前五境唯現,四境唯所造,餘用遠速明,或隨處次第。(二十三) 為差別最勝,攝多增上法,故一處名色,一名為法處。(二十四) 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二十五) 有言諸法蘊,量如彼論說,或隨蘊等言,如實行對治。(二十六) 如是餘蘊等,各隨其所應,攝在前說中,應審觀自相。(二十七) 空界謂竅隙,傳說是明闇,識界有漏識,有情生所依。(二十八) 一有見謂色,十有色有對,此除色聲八,無記餘三種。(二十九) 欲界繫十八,色界繫十四,除香味二識,(三十) 無色繫後三,意法意識通,所餘唯有漏。(三十一) 五識有尋伺,後三二餘無。(三十二) 說五無分別,由計度隨念,以意地散慧,意諸念為體。(三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30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破我執品第九之二 若唯五取蘊,名補特伽羅,何故世尊作如是說:「吾今為汝說諸重擔,取捨重擔荷重擔者。」何緣於此佛不應說?」(犢子答):「不應重擔即名能荷,所以者何?曾未見故。」(論主釋):「不可說事亦不應說,所以者何?亦未見故。又取重擔應非蘊攝,重擔自取曾未見故,然經說愛名取擔者,既即蘊攝,荷者應然,即於諸蘊立數取趣;然恐謂此補特伽羅,是不可說常住實有,故此經後佛自釋言:『但隨世俗說此具壽,有如是名。』乃至廣說,如上所引人經文句,為令了此補特伽羅,可說無常非實有性,即五取蘊自相逼害,得重擔名;前前剎那引後後故,名為荷者,故非實有補特伽羅。」(犢子難):「補特伽羅定應實有,以契經說:『諸有撥無化生有情,邪見攝故。』」(論主通):「誰言無有化生有情?如佛所言:『有說有故,謂蘊相續能往後世,不由胎卵濕,名化生有情。』撥此為無故邪見攝,化生諸蘊理實有故,又許此邪見,謗補特伽羅,汝等應言是何所斷?見修所斷理並不然,補特伽羅非諦攝故,邪見不應修所斷故。若謂經說,有一補特伽羅,生在世間應非蘊者,亦不應理;此於總中假說一故,如世間說,一麻一米一聚一言,或補特伽羅應許有為攝,以契經說生世間故。」(犢子救):「非此言生如蘊新起?」(論主徴):「依何義說生在世間?」(犢子答):「依此今時取別蘊義,如世間說能祠者生,記論者生,取明論故。又如世說,有苾芻生有外道生,取儀式故;或如世說,有老者生有病者生,取別位故。」(論主破):「佛已遮故此救不成,如勝義空契經中說:『有業有異熟,作者不可得。』謂能捨此蘊,及能續餘蘊,唯除法假故佛已遮。頗勒具那契經亦說:『我終不說有能取者,故定無一補特伽羅,能於世間取捨諸蘊。』又汝所引祠者等生,其體是何而能喻此?若執是我彼不極成;若心心所,彼念念滅新新生故,取捨不成,若許是身亦如心等。又如明等與身有異,蘊亦應異;補特伽羅老病二身,各與前別,數論轉變如前已遣,故彼所引為喻不成。又許蘊生非數取趣,則定許此異蘊及常,又此唯一蘊體有五,寧不說此與蘊有異。」(犢子反責):「大種有四,造色唯一,寧言造色不異大種?」(論主答):「是彼宗過,何謂彼宗?諸計造色即大種論,設如彼見應作是質,如諸造色即四大種,亦應即五蘊,立補特伽羅。」(犢子難):「若補特伽羅即諸蘊者,世尊何不記命者即身?」(論主答):「觀能問者阿世耶故,問者執...

阿毗達磨俱舍論-29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別定品第八之二 如是已說所依止定,當辯依定所起功德,諸功德中先辯無量,頌曰: 無量有四種,對治瞋等故,慈悲無瞋性,喜喜捨無貪, 此行相如次,與樂及拔苦,欣慰有情等,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餘六或五十,不能斷諸惑,人起定成三。」 論曰:「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此何緣故唯有四種?對治四種多行障故。何謂四障?謂諸瞋害,不欣慰欲貪瞋,治此如次建立慈等。不淨與捨俱治欲貪,斯有何別?毗婆沙說:『欲貪有二,一色,二婬。不淨與捨,如次能治,理實不淨能治婬貪,餘親友貪捨能對治。四中初二體是無瞋,理實應言悲是不害,喜即喜受,捨即無貪,若并眷屬五蘊為體。若捨無貪性,如何能治瞋?此所治瞋貪所引故,理實應用二法為體。此四無量行相別者,云何當令諸有情類,得如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云何當令諸有情類,離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諸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諸有情類平等平等,無有親怨,如是思惟入捨等至。此四無量,不能令他實得樂等,寧非顛倒。順欲令彼得樂等故,或阿世耶無顛倒故,與勝解想相應起故,設是顛倒復有何失?若應非善理則不然,此與善根相應起故,若應引惡理亦不然,由此力能治瞋等故。此緣欲界一切有情,能治緣彼瞋等障故。然契經說:『修習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此經舉器以顯器中。第三但依初二靜慮,喜受攝故,餘定地無。所餘三種通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或有欲令唯依五地,謂除未至,是容豫德已離欲者,方能起故;或有欲令此四無量,隨其所應通依十地,謂欲四本近分中間,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無量攝。前雖說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諸惑得斷,有漏根本靜慮攝故,勝解作意相應起故,徧緣一切有情境故。此加行位制伏瞋等,或此能令已斷更遠,故前說此能治四障,謂欲未至亦有慈等,似所修成根本無量,由此制伏瞋等障已,引斷道生能斷諸惑;諸惑斷已離染位中,方得根本四種無量,於此後位雖遇強緣,而非瞋等之所蔽伏。初習業位云何修慈?謂先思惟自所受樂,或聞說佛菩薩聲聞,及獨覺等所受快樂,便作是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平等運心,應於有情分為三品,所謂親友處中怨讎,親復分三謂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三謂下中上,總成七品;分品別已,先於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