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中阿含王相應品第一(有七經)第二日誦名小土城(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經)
烏鳥喻,說本,天奈林,善見,三十喻,轉輪,蜱肆最在後。
(六十五)中阿含王相應品,烏鳥喻經第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加蘭哆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轉輪王欲試珠寶時,便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於夜闇中豎立高幢,安珠置上出至園觀,珠之光耀照四種軍,明之所及方半由延。彼時有一梵志而作是念:『我寧可往見轉輪聖王,及四種軍觀琉璃珠。』爾時梵志復作是念:『且置見轉輪王及四種軍,觀琉璃珠,我寧可往至彼林間。』於是梵志便往詣林,到已入中至一樹下,坐已未久有一獺獸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獺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饒藕多華魚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熇。梵志,當知我欲捨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於人。』時彼獺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究暮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究暮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饒藕多華魚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熇。梵志,當知我欲捨去,依彼死牛聚處栖宿,或依死驢或依死人,聚處栖宿,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彼究暮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復有鷲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鷲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大墓復至大墓,殺害而來,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時彼鷲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復有食吐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食吐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見向者鷲鳥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彼食吐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犲獸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犲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深澗至深澗,從榛莽至榛莽,從僻靜至僻靜處來。我今欲食死象肉,死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時彼犲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復有烏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烏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強額癡狂,何為問我:「汝從何來?為欲何去?」』彼時烏鳥面訶梵志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復有狌狌獸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狌狌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飲清泉水食好果來,我今欲去不畏於人。』彼狌狌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
佛告諸比丘:「吾說此喻欲令解義,汝等當知此說有義。時彼獺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而彼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獺獸已,而問之曰:『善來獺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饒藕多華鳥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熇。梵志,當知我欲捨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入惡不善穢汙法中,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獺,莫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究暮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彼入他家教化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究暮已,而問之曰:『善來究暮,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饒藕多華魚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熇。梵志,當知我今欲去,依彼死牛聚處栖宿,或依死驢或依死人,聚處栖宿,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依惡不善穢汙之法,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究暮,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時彼鷲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羲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彼入大家教化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鷲鳥已,而問之曰:『善來鷲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大墓復至大墓,殺害而來,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鷲鳥,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食吐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彼入比丘尼房,教化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彼比丘尼,入若干家說好說惡,受信施物持與比丘,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食吐鳥已,而問之曰:『善來食吐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見向者鷲烏鳥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食吐鳥,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時彼犲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語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貧村住,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進梵行者,即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無有智慧精進梵行者,而來住中,或九月或十月,諸比丘見已,便問:『賢者,何處遊行?』彼即答曰:『諸賢,我依某處貧村邑行。』諸比丘聞已,即作是念:『此賢者難行而行,所以者何?此賢者乃能,依某貧村邑行。』諸比丘等便共恭敬,禮事供養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犲獸已,而問之曰:『善來犲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深澗至深澗,從榛莽至榛莽,從僻靜至僻靜處來,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鳥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犲,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時烏鳥面訶梵志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貧無事處而受夏坐,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進梵行者,即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無有智慧精進梵行者,而來住中二月三月,諸比丘見已,問曰:『賢者,何處夏坐 ?』答曰:『諸賢,我今依某貧無事處,而受夏坐,我不如彼諸愚癡輩,作床成就,具足五事而住於中,中前中後中後中前,口隨其味味隨其口,求而求索而索。』時諸比丘聞已,即作是念:『此賢者難行而行,所以者何?此賢乃能,依某貧無事處,而受夏坐。』諸比丘等,便共恭敬禮事供養,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非沙門。猶如梵志見烏鳥已,而問之曰:『善來烏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強額癡狂,何為問我:「汝從何來?為欲何去?」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鳥,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狌狌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於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乞食已竟,食訖,中後收擧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壇著於肩上,或至無事處,或至樹下,或至空屋中,敷尼師檀結跏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善法中無有猶豫,彼於疑惑淨除其心。彼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便受有知如真。猶如梵志見狌狌已,而問之曰:『善來狌狌,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飲清泉水噉好果來,我今欲去不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
是以比丘莫行如獺,莫行如究暮,莫行如鷲,莫行如食吐鳥,莫行如犲莫行如烏,當行如狌狌,所以者何?世中無著真人,如狌狌獸。」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烏鳥喻經第一竟
(六十六)中阿含經王相應品,說本經第二(第二小士城誦)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波羅奈,在仙人住處鹿野園中。時諸比丘於中食後,以小因緣集坐講堂,共論此事:「云何諸賢?居士在家何者為勝?為比丘等持戒妙法,成就威儀,入家受食耶?為朝朝益利百千萬倍乎?」或有比丘作是說:「諸賢,何用利益百千萬倍?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儀入家受食,非為朝朝益利百千萬倍。」
是時尊者阿那律,亦在眾中,於是尊者阿那律,告諸比丘:「諸賢,何用益利百千萬倍?設復過是,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行,成就威儀入家受食,非為朝朝益利百千萬倍。所以者何?我憶昔時,在此波羅奈國,為貧窮人,唯仰捃拾客擔生活。是時此波羅奈國,災旱早霜蟲蟥不熟,人民荒儉乞求難得。是時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依此波羅奈住,於是無患辟支佛,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波羅奈而行乞食。我於爾時為捃拾故,早出波羅奈。諸賢,我登出時,逢見辟支佛入彼,時無患辟支佛,持淨鉢入,如本淨鉢出。
諸賢,我時捃還入波羅奈,復見無患辟支佛出,彼見我已便作是念:『我旦入時見此人出,我今還出復見此人入,此人或能未得食也,我今寧可隨此人去。』時辟支佛便追尋我,如影隨形。諸賢,我持捃還到家,捨擔而迴顧視,便見無串辟支佛來,追尋我後如影隨形,我見彼已便作是念:『我旦出時,見此仙人入城乞食,今此仙人或未得食,我寧可自闕己食,分與此仙人。』作是念已,即持食分與辟支佛,白曰:『仙人,當知此食是我己分,為慈愍故願哀受之。』時辟支佛即答我曰:『居士,當知今年災旱,早霜蟲蟥五穀不熟,人民荒儉乞求難得,汝可減半著我鉢中,汝自食半俱得存命,如是者好。』我復白曰:『仙人,當知我在居家,自有釜竈,有樵薪有穀米,飲食早晚亦無時節。仙人,當為慈愍我故,盡受此食。』時辟支佛為慈愍故,便盡受之。
諸賢,我因施彼一鉢食福,七反生天得為天王,七反生人復為人王,諸賢,我因施彼一鉢食福,得生如此釋種族中,大富豐饒多諸畜牧,封戶食邑資財無量,珍寶具足。諸賢,我因施彼一鉢食福,棄捨百千姟金錢王,出家學道,況復其餘種種雜物。諸賢,我因施彼一鉢食福,為王王臣梵志居士,一切人民所見識待;及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所見敬重。諸賢,我因施彼一鉢食福,常為人所請求,令受飲食衣被,氍氀毾登床褥綩綖,病瘦湯藥諸生活具,非不請求。若我爾時知彼沙門,是無著真人者,所獲福報當復轉倍,受大果報極妙功德,明所徹照極廣甚大。」於是尊者阿那律,無著真人逮正解脫,說此頌曰:
我憶昔貧窮,唯仰捃拾活,闕己供沙門,無患最上德。
因此生釋種,名曰阿那律,善解能歌舞,作樂常歡喜。
我得見世尊,正覺如甘露,見已生信樂,棄捨家學道。
我得識宿命,知本之所生,生三十三天,七反住於彼。
此七彼亦七,世受生十四,人間及天上,初不墮惡處。
我今知死生,眾生往來處,知他心是非,賢聖五娛樂。
得五支禪定,常息心靜默,已得靜正住,便逮淨天眼。
所為今學道,遠離棄捨家,我今獲此義,得入佛境界。
我不樂於死,亦不願於生,隨時任所適,建立正念智。
隨耶離竹林,我命在彼盡,當在竹林下,無餘般涅槃
爾時世尊在於燕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問諸比丘:「汝等今日以何事故,集坐講堂?」時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以尊者阿那律,因過去事而說法故,集坐講堂。」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汝等今日欲從佛聞,因未來事而說法耶?」諸比丘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因未來事而說法者,諸比丘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世尊告曰:「諸比丘,未來久遠,當有人民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乃當出嫁。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唯有如是病,謂寒熱大小便,欲,飲食,老,更無餘患。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有王名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擧高千肘圍十六肘,彼當豎之。既豎之彼,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狐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彼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出家,無家學道。彼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爾時尊者阿夷哆,在眾中坐,於是尊者阿夷哆,即從坐起,偏袒著衣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我當有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我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擧高千肘圍十六肘,我當豎之。既豎之後,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花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我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出家,無家學道,我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出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世尊,訶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癡人,應更一死而求再終,所以者何?謂汝作是念:『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我當有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我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術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擧高千肘圍十六肘,我當豎之,既豎之後,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我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出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世尊告曰:「阿夷哆,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汝當有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汝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擧高千肘圍十六肘,汝當豎之。既豎之後,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汝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出家,無家學道。汝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猶如我今已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猶如我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善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猶如我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彼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猶如我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彼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猶如我今,無量百千比丘眾。」
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於是尊者彌勒,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今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如今世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我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今世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我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如今世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我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如今世尊,無量百千比丘眾。」
於是世尊歎彌勒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眾,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今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如今世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如今世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我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今世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我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如今世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
佛復告曰:「彌勒,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猶如我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汝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猶如我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汝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猶如我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汝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猶如我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汝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猶如我今,無量百千比丘眾。」
爾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汝取金縷織成衣來,我今欲與彌勒比丘。」爾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取金縷織成衣來,授與世尊。於是世尊,從尊者阿難,受此金縷織成衣已,告曰:「彌勒,汝從如來,取此金縷織成之衣,施佛法眾,所以者何?彌勤,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正間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於是尊者彌勒,從如來取金縷織成衣已,施佛法眾。
時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遊婆羅奈仙人住處,鹿野園中,彼為弟子,因未來說法,我寧可往而嬈亂之。」時魔波旬往至佛所,到已向佛即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容貌妙第一,華鬘瓔珞身,明珠佩其臂,
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於是世尊而作是念:「此魔波旬來到我所,欲相嬈亂。」世尊知已,為魔波旬即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無伏無疑惑,斷生老病死,無漏所作訖,
若行梵行者,彌勒境界中。
於是魔王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名衣上妙服,旃檀以塗體,身庸直姝長,
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無主亦無家,手不持金寶,無為無所憂,
若行梵行者,彌勒境界中。
於是魔王復說頌曰:
彼心定當得,名財好飲食,善能解歌舞,作樂常歡喜,
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彼為必度岸,如鳥破網出,得禪自在遊,具樂常歡喜,
汝魔必當知,我已相降伏。
於是魔王復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見我。」愁惱憂慼不能得住,即於彼處忽沒不現。
佛說如是,彌勒,阿夷哆,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本經第二竟
中阿含經卷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誦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