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藏經15,佛說純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No.624(no.625) 佛說純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六萬比丘俱,菩薩七萬三千人,一一尊復各從十方佛剎,來到是間,悉得陀羅尼法,其欲無所罣礙,其心所念羞慚,多所忍而行,從是而得成。其心如金剛,無能斷截者。諸佛法一切習,諸佛法具足,其意所作而欲甚尊,其意不離菩薩心,令他人亦爾。施與伏意而不亂所愛,而無所惜,其淨戒莊嚴飾身口意。其忍辱柔軟是則為力,是則僧那阿僧祇劫,億那術百千所作,精進而不懈怠,禪惟務三昧三摩越,其心知他人意,以是自娛樂,其慧功德無所不解,其心譬若須彌,無能譬者。其心如地水火風,亦無所愛亦無所惜,常有慈心,其身光明無所罣礙,其哀是行,為一切人而作傷心。已法等心已是為樂,其護者不墮一道,有利無利若譽若謗,若有名若無名,若苦若樂,過世間之所有法,一切諸會不已為會,却諸外道降伏眾魔,是者難值,若優曇鉢花,時時可得。一切人而無請者,而為作請,故名曰厚。其厚者乃致至泥洹,已無極上僧那僧涅已深法,猛若如師子,已怛薩阿竭印而印之,所受決而無所礙,其作如所言,已諦法而審,其光明照日月,十方莫不聞名者,一切諸佛無不救護,不令離法,悉皆守名深法藏,不斷三寶。其心功德通無央數剎土,其心淨潔,習其處而往還,到佛所無所失,常教道一切人,已入般若波羅蜜,漚和拘舍羅。則是頭陀,雖人心所喜,以法教照,各令得所索。知諸人相,所行隨所樂喜,不失其意而作醫王之德,療於老病死已,供養過去無央數佛,其功德而致相,諸種好已,過空無相無願之法,諸法無所有,如幻野馬如夢,如水中影山中之響。悉知一切之音聲,通入諸法各各能答,已成持諸所欲,以智慧曉了道事,已稍近尊十種力,肉眼慧眼道眼法眼佛眼,過度眾冥,盡入諸功德滿,曉知菩薩之藏,其聞是法不復轉移。便得相印三昧,金剛行三昧,其法在所作三昧,寶明持三昧,不捨一切人三昧,悉知一切心三昧已,得佛智慧。如佛所作為一切作,本已具足諸好,有菩薩名曰樂作(一),復有菩薩名曰樂等有(二),復有菩薩名曰寶手(三),復有菩薩名曰明華(四),復有菩薩名曰寶炎(五),復有菩薩名曰喜見(六),復有菩薩名曰意喜(七),復有菩薩名曰喜以眼見(八),復有菩薩名曰持地(九),復有菩薩名曰歡喜作(十)。復有菩薩名曰大處廢(一),復有菩薩名曰大利(二)復有菩薩名曰辟魔(三),復有菩薩名曰意樂香(四),復有菩薩名曰人中之天(五),復有菩薩名曰諦願(六),復有菩薩名曰等視(七),復有菩薩名曰,盡見等不等(八),復有菩薩名曰執御(九),復有菩薩名曰,一切無請而作請之厚(二十)。復有菩薩名曰彌勒(一),復有菩薩名曰雨音(二),復有菩薩名曰兩若山半(三),復有菩薩名曰兩山鼎(四),復有菩薩名曰慈行(五),復有菩薩名曰光英(六),復有菩薩名曰光聲陽(七),復有菩薩名曰鐙明王(八),復有菩薩名曰,如常眼所見(九),復有菩薩名曰光等知(三十)。復有菩薩名曰尊官(一),復有菩薩名曰天官(二),復有菩薩名曰天眼(三),復有菩薩名曰視處悉吉(四),復有菩薩名曰快臂(五),復有菩薩名曰諦議意(六),復有菩薩名曰安處意(七),復有菩薩名曰安處度(八),復有菩薩名曰無所動而度(九)復有菩薩名曰金剛行度(四十)。復有菩薩名曰三世行度(一),復有菩薩名曰,諦如事不異(二),復有菩薩名曰持嚴欲好(三),復有菩薩名曰不盡欲(四),復有菩薩名曰稽留欲(五),復有菩薩名曰意音(六),復有菩薩名曰淨音(七),復有菩薩名曰,飽滿一切音(八),復有菩薩名曰文殊師利(四十九) 如是等菩薩會者,七萬三千人,於三千大千剎土,釋梵護持世者,一一豪尊,諸天夜叉,犍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非人,盡來會,悉欲聞佛所說經。提無離菩薩,從坐起整衣服,叉手長跪而讚歎佛說:「俗者不及道之明,為世間而作本,已過度於眾冥,今自歸度於世者。以布施總持十種力,已自伏意并化餘人,是則為度一切, 莫不供事者。今自歸於三界,無能與等者(一)。以相無所不饒益,其光赤色若於金,其音中和色甚好,無能對等者(二)。今自歸莫不供事者(三)以度而度,以降伏眾外,其智甚尊,在於眾黠之上,莫能有轉動者,盡知一切之行,其功德甚尊,今自歸無極之大哀(四)。諸所欲於欲無得,眾魔已索莫能當者,其淨戒無所不安,於諸天一切,則為天中天,其意無所復著,今自歸莫能當者(五)。其聞德莫不歡喜,形像若寶,其見者無不愛樂,於施與已離婬怒癡,今自歸其德,若天無所不覆(六)。以四諦過於四瀆,以無眼者悉得視占,所說法無涯底,於三世行為一切作本,今自歸其足而有輪(七)。其身者為諸天一切人,之所供事,無男無女皆得而依,眾魔而不敢當,則是天上天下之所特尊(八)。以眾諦正法持於一切,其心等慈無所不遍,為一切作導,其法而等住,今已自歸,其德無及者(九)。其音柔軟清淨,其聞者莫不悅心,其聲如梵無所不至,一切諸音皆悉具足,今自歸於尊諦(十)。已度空無相無願,其智甚深不可得根,已入眾脫是為功德,今自歸已得脫者(十一)。悉知因緣而所生,有之功德,其見無內無外用等故,其知所說別於如作,今已自歸,過度諸所可見(十二)。亦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視諸法悉脫,若幻野馬,今自歸於法功德(十三)。所生無所生俱無生,其有已滅無有盡時,所住如法如怛薩所入(十四)。審如所說,若法如怛薩無所動轉,其德若大山,身者若金剛,今自歸安則若山(十五)身心意而適等,其名流於三世,莫不聞者,一切所問皆能報答,惟不以煩而肯說者,願欲所問(十六)。讚歎佛已儻肯說者,而欲問之。」佛言:「在所問。」提無離言曰:「何謂菩薩以法自在說,而莊嚴身(一)?何謂菩薩決深法,無所不入(二)?何謂菩薩知一切人心(三)?何謂菩薩隨所喜而化(四)?何謂菩薩心行而入(五)?何謂菩薩知因緣有所作(六)?何謂菩薩而施與,為莊嚴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七)?何謂菩薩得在梵天(八)?何謂菩薩其智甚尊(九)?何謂菩薩而常得勝(十)?何謂菩薩從是得度(十一)?何謂菩薩於聲聞,辟支佛一切人,而示現法不入其中(十二)?何謂菩薩,離於生死而不泥洹(十三)?何謂菩薩知一切界,不離法身(十四)?何謂菩薩不離本,於離本而示現(十五)?何謂菩薩而得尊貴,其福若帑藏(十六)?何謂菩薩隨欲而得入道(十七)?何謂菩薩盡智諸法(十八)?何謂菩薩所作常安諦(十九)?何謂菩薩於世間,而行無所著(十二)?何謂菩薩而自在法,端正莫能當者(一)?何謂菩薩常不離佛(二)?何謂菩薩安諦而學(三)?何謂菩薩,意與法無取無所捨(四)?何謂菩薩而護一切(五)?何謂菩薩至法輪轉(六)?何謂菩薩,乃至阿惟顏(七)?」佛言:「善哉善哉!提無離,菩薩所問乃爾,令一切得所,其在會者若當來,悉為作導,是摩訶衍而得久住。」佛言:「諦聽諦聽,今我所說。」則言:「願樂欲聞。」佛言:「菩薩用四事而自在,何謂四?其光明為一切,無所罣礙(一)。所有名寶,不有索者不為愛惜(二),若明經者說法,而不中斷於邊勸助(三)。若有請令說法,而不以難,承恒薩阿竭不可議,踊躍而說之,於菩薩事無所悕望,以法而施與(四)是名曰四事。復有四事深入諸法,其慧所作不離功德?何謂四?於十二因緣而真知之(一)。如自惜身亦惜於人,與身無異(二)。於生死亦不念,有所從來有所從去(三)。一切諸法以空現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悉知一切人心,其功德增減,何謂四事?以入法身而無瑕穢(一)。諸種好悉以現(二),以四事而觀(三),其心無破壞便得三昧(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隨一切所行而教化之,何謂四?其慧而等(一),化一切人(二),觀知諸法(三),其心已淨潔,悉淨一切人心(四),是為四。復有四事,知一切人心化之所行,何謂四事?其智無所不入(一),其慧無罣礙(二),其心無有二(三),睡臥諸蓋已不復著(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所作罪福不忘,何謂四事?一切無所斷(一),亦無所著(二),而知因緣所作,隨其示現以法持法(三),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隨是教者不失道法(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布施而莊嚴,何謂四事?以相莊嚴(一),隨人所喜示現其好(二),其色甚尊好(三),所作而不可盡(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用淨戒而為莊嚴,便為遮越羅,不忘菩薩心(一),得作釋提桓因,以菩薩心而自莊嚴(二),而作梵天,其心以菩薩而為莊嚴(三),離一切惡道,但生天上世間作人,以菩薩心而為莊嚴(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忍辱莊嚴,何謂四事?其音如梵聲,聞者各得所(一)。其聲軟好譬如迦陵(二),一切莫不愛樂(三),常於功德而堅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精進莊嚴,何謂四事?其身若金剛,諸邪不能得其便(一),為一切而作厚(二),所作事具足辦,而不中悔,學問無厭極(三),其心所求而悉具足(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禪自莊嚴,何謂四事?所作不抵突(一),而不調戲(二),不為弊惡(三),自知而無異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以智慧而莊嚴,何謂四事?不自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壽,亦不念有命,亦不著亦不斷(一),所作甚尊(二),一切所有無所不入(三),一切諸法無所復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其慧自致梵天,何謂四事?以空慈念一切(一),教一切人而以加哀(二),總攬諸法而已護故(三),等於一切亦不捨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不離於智,何謂四事?以四禪而住,不動轉於菩薩(一),以四事三昧三摩越,用漚和拘舍羅故,不生無色中(二),自在心所說不離法(三),遍至十方盡見諸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自在,何謂四事?於內而自滅,於外亦自滅(一),悉曉了諸法如幻(二),以慧為力(三),不自貢高而得度(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深入慧?何謂四事?知欲而不斷欲,不中道取證(一)知生死以漚和拘羅而在中(二),所見悉知,其正道非正道,亦不捨所見(三),知無黠而親近十二因緣(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於羅漢辟支佛一切人,以法而示現,不於中有所悕望,何謂四事?視諸三昧知若如幻(一),曉了諸法而嚴飾(二),以五自娛樂所作審諦(三),其心自知譬若如幻(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離生死亦不般泥洹,何謂四事?念諸佛故(一),其心而等哀(二)用漚和拘舍羅故(三),不忘本發心之願(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知一切人不離於法身,何謂四事?視一切人皆自然,諸人入法身亦自然(一),知一切人而自然(二),人自然慧自然而不疑(三),人自然泥洹自然而得忍(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亦不離本,於無本而見,何謂四事?常念泥洹欲具足佛法,其意而遍知(一)。以身現遮迦越羅梵釋,於其中現功德,合會者因是法(二),以身現不肖,令劣者得作功德(三),其有所求者,則施與以身,於尊貴現於極豪,而往率化(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持想入無想,何謂四事?生死無常其心淨(一)從本已苦今已慧得(二),視一切諸法無我(三),泥洹寂(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離諸見法,何謂四事?清淨(一)於慧眼無所不見(二),佛眼者悉在前立(三),已度諸法印阿惟顏(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自在決諸疑,何謂四事?所欲無覆蔽(一),入諸諦觀(二),無所不覆(三),不離諸陀羅尼(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隨習俗無所著,何謂四事?盡知世事(一),便能度一切人(二)已離憎愛(三),以淨於本無所沾污(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住法,何謂四事?其心自在(一)其慧亦自在(二),其智亦自在(三)漚和拘舍羅而自在(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何謂四事?不離恒薩阿竭(一)為一切讚歎佛形容(二),教照人令發心為菩薩(三),常念於佛(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寂而知諸法,何謂四事?以道要盡知俗事(一),一切曉了諸慧(二),於所聞無有疑而得法(三),不念有是無是,不隨人有所作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而為師無所貪,何謂四事?為一切人作因緣(一),其心質朴而無諛諂(二),捨身之安而憂他人(三),所求慧不用身故,但為一切(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為一切作護,何謂四事?自捨身而憂他人(一),悉捨諸樂以法自樂(二),所聞不以為解(三),以法而自長養(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當成輪轉,何謂四事?逮得陀隣尼,逮得自恣所欲(一),而無盡滅(二),自入其心,於內曉了諸法(三),盡解他人(四),是為四事。復有四事,乃至阿惟顏,何謂四事?已度於生死,不離於菩薩(一)便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故,受生死用不離法故(二),已得阿惟致印(三)已得恒薩阿竭印(四)今到十道地,以到十道地,從次第悉曉了,是為四事。」佛說菩薩四事經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其光明無所不明,諸天飛在其上,以億百千種妓樂,而娛樂供養佛,雨於天華皆言:「善哉善哉!佛從無數劫所行,今皆聞之,其在會者其聞是法,從本已作功德,聞已便諷誦持,復為一切人廣說,其心未曾忘。菩薩如是輩人所作,亦當如佛,吾等已得是利,所以者何?逮聞是法。」爾時諸天及人,八萬四千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萬二千菩薩,皆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提無離菩薩問佛:「從怛薩阿竭般泥洹已後,其有聞是經者,諷誦讚供事,當得幾法功德?」佛言:「當得八法功德,其信無有異,於菩薩而堅住(一),其身施人於功德,而令增益於一切人,其心無所恨(二),住於無極大哀教照一切(三),以法故學問不厭足,若海不厭眾流(四),欲護諸法(五),以法功德而自長養,雖身而死後還倍好(六),入諸福功德具足本願,為諸佛所擁護(七),降伏眾魔以離恐懼(八),菩薩以是八事,佛般泥洹已後,便逮得功德法。」爾時三千大千剎土,地為六反震動,悉平如掌,諸山陵海水陂渠溝坑,悉見平如地,其在水中謂為如故,以百歲枯木諸樹,皆生若干種葉,其葉者在佛方面,皆傾枝向之,其餘好樹亦復如是。地為生蓮大如車輪,其色無數,其光明悉開闢。三千大千之剎土,從下視上了無所見,但聞妓樂其音甚好。爾時從冰山香山,其香到是無所不遍,其華從是山出,乃來雨佛土,遍其地沒人踝。佛所坐樹,其樹亦出華,亦聞妓樂音若如天樂。其佛上便有,三十萬里珍寶華蓋,而覆蓋座,蓋間有珍寶鈴,周匝其邊悉皆垂珠。從其垂珠間,其音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剎土。」舍利弗前跪問佛:「是何本之瑞應,乃有是現?」佛謂舍利弗:「有王名曰純真陀羅,從名香山,與諸純真陀羅無央數千,與犍陀羅無央數千,與諸天無央數千而俱來。」說是瑞應言適未竟,便見純真陀羅,與八萬四千伎人俱來,及無央數人,其華從上墮,譬若天雨從上悉下,與諸俱來者,頭面著地為佛禮,遶佛三匝皆在前住。純真陀羅王,便以手持琉璃之琴,所以者何?是本之願,面面各四萬二千伎樂,純真陀羅在其中央,同時鼓琴,其聲悉遍三千大千之剎土。諸欲天子所有伎樂,應時其音,不與是聲而等,所以者何?其音悉覆即令不如,諸欲天子諸色天子,皆悉到佛所,鼓是音時,三千大千之剎土,應時諸樹名大山冰山王,摩訶目鄰,皆悉蹮蹮搖,譬若如舞,一切低昂皆向佛,譬若如人之作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一一尊比丘,及新發意菩薩,其在會者,諸天神鬼神一切,自於坐皆踊躍,嶇誐其身而欲起舞,提無離菩薩問:「尊聲聞已離諸欲,悉得八惟務禪,盡見四諦,何緣復舞?」諸尊聲聞答言:「吾等不得自在,用是琴聲,於坐不能忍其音,亦不能制其心令堅住。」提無離菩薩,問摩訶迦葉言:「仁者年尊而知厭足,自守如戒,為諸天及人之所敬愛,云何不能自制身舞?若如小兒。」摩訶迦葉言:「譬若藍風一起時,諸樹名大樹,而不能自制,所以者何?其身不堪,純真陀羅王琴聲。譬如如隨藍風起時,以是故,吾等而不能自制,今乃知上人之所作,其功德不可當。諸聲聞之所有,今悉為是音而覆蔽。」提無離菩薩,復謂摩訶迦葉:「諸阿惟越致所作為,聞是琴聲而無動者,其有智人聞是奈何,而不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諸聲聞之所有威神之力,皆為琴聲而所蔽,是音不能動搖諸摩訶衍。純真陀羅王,所有伎樂八萬四千音聲,皆悉佛威神之所接,亦是純真陀羅,本願之福所致,諸所音樂聲,莫不聞其聲,皆言:『諸法等而悉脫,下中上悉淨,而亦空無有異,一切諸人計,無有人已,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爾,但聞其音了無所有。其法者,一切人聲亦復如是。一切剎等剎,所已故,等而無剎故(二),其明無所有,等而稱其剎者,無有生者,亦無長大者,是故空無有識而自然。諸所有無所有是自然(三)。亦不丁得外行,不可得內行,其慧而本異法,而字法亦無所有,其名亦爾(四)。其知名色無所有,其行無著已,過去安無有極(五),已從聞法本,盡壞無所有,亦無所至亦無所住(六),其所計但有字,但字盡知,字法而等不校別(七)心所持等持故無所有,其本轉而不相知,心所思亦無所生,其知是慧便入法(八)其根根已等,斷前與後法,這等其知等於三世,其慧便入無央數(九),凡人為色名之所繫,是者凡之所作,從本至本,從生至老無有已,已知因緣不復滅,其言有我有人,是與本而反(十),我所住等無所住,諸法亦無所住,其知住無所住,是為歡喜聞信(十一),譬如雨而有電,是上之自然。一切諸法我故曰自然(二)我與人自然空,已知是者便入陀隣尼印,諸所脫門戶而悉知,相等相故(三)。無有相法者,無有空故,無悕望用字故,故與法別,便有上中下(四),其字者不自知而別用,不可見故,其心已本來故,而有本者續故,已知諸法無所有,已為斷本際故(五),已斷本際,為一切而有行,已知本際等,是則為慈哀(六)已淨於慈,便等於苦樂。亦不喜亦不憂,所已者是為上人,已入本故。法學者寂而寂,若說若不說,無所增減法者,所以故寂而無希望(七)。空中之聲而不可獲,但可聞無所說,若所說若所聞皆不誠。」聞是音時,八千菩薩悉得,無所從生法樂忍,提無離菩薩問佛:「是歎聲從所出?」佛語:「若問純真陀羅王,悉自為若說之。」應時受言,便問純真陀羅:「是歎聲所從出?」則答言:「從一切人聲從彼出。」復問:「一切人聲從所出,從空出?」提無離菩薩則言:「純真陀羅,一切人聲不行意出。」純真陀羅復問,提無離菩薩:「是聲當從身出?為從心出?」提無離言:「亦不從身出,亦不從心出,何以故?其身不常住故。譬若草不常生,若牆壁不常而住,會有躄時。其心無有形,亦不可見,亦不可聞,亦不可聽,譬若如幻。」純真陀羅復問提無離:「若無有身無心,是聲何從得出?」則答言:「一切從念自然而有聲,如仁說,聲從念便有,今我歎聲因空而出,所已故,諸聲不離空故。」純真陀羅則言:「如仁欲知聲者,皆因空自然有聲,但聞音而不可見,即時滅。其滅者亦空,故曰自然。諸法所以等者,如空等故,有所說無所說亦等,所以者空等故。一切諸法但可聞不可見。其所聞法,於聞不見其法,如法聲不見,是聲亦於法不現,諸法不可覺。所以聞者,已漚和拘舍羅故而可聞,則亦無所聞,已漚和拘舍羅知,便於法無所悕望。無所悕望者,是固要是因力,不復羸便堅彊,無有能斷。無有能斷者無有生,無有生者無所屬,無所屬者便已輕,已輕者便淨潔,已淨者便無垢,已無垢甚明甚甚,甚明者是心本,心本者為過,其過者知過已,已過者便無有想,已過諸想其處轉上,轉上者是菩薩忍。已得忍者無不忍,亦忍空亦忍人,何以故?空亦不離人,何所是空?人則空,忍於無想忍有想,所以故想者,自然而無想,亦忍無願,亦忍有願,所以故?其願想自然,無有願本。諸法泥洹,亦復忍於生死,所以故?生死者譬若如夢,菩薩得忍者不疑無有,持一計而盡知一切人,用得忍故,知一切諸法,亦無所至亦無所來。知諸法悉住,已住於法者,知一切人亦住。已入是法者,是為無從生法樂忍,但有音聲。其法忍者,亦無所語無可說,其本者亦復不可說。佛者甚尊,不可說法而令人得了。」提無離菩薩白佛:「快哉純真陀羅所說微妙,曉了知深法而得忍,能有一一尊,所有所入忍而甚深。」問佛:「是王所作功德,已更幾佛?其所欲自恣乃爾。」佛語提無離菩薩:「可知洹河邊沙,一沙為一佛土,盡索滿中星宿,是數可知。純真陀羅所供事佛,其數不可計。」提無離菩薩,問純真陀羅:「所供事佛甚多乃爾,合會功德甚大巍巍,何緣不疾成佛?」純真陀羅則言:「菩薩用十事無有厭足,何謂為十?供事恒阿竭而無厭足(一),所作功德亦無厭足(二),學問法亦不厭足(三),四禪五旬知亦不厭足(六)。欲教一切人,亦不厭足(七),常欲護法亦不厭足(八),欲具足諸波羅蜜,亦不厭足(九),欲感動化道勸助,亦不厭足(十),是菩薩十不厭足。」純真陀羅問佛:「聞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曰寶如來。其得是三昧者,悉具足諸寶,其聞者所說法而自在。」佛言:「菩薩不盡佛及法比丘僧用,是三事發心,便有八十法寶,何謂八十?其心不忘薩芸若,是則為寶(一),其心不捨信,是則為寶(二),其心習諸功德不懈,是則為寶(三),其心堅其願不捨,是則為寶(四),其心所有施與,無所愛惜而復增益,是則為寶(五),其心所作但念菩薩,是則為寶(六),其心莊嚴,身不犯身三事,是則為寶(七),其心淨者其語無惡,是則為寶(八),其心莊嚴心不念惡,是則為寶(九),其心已戒莊嚴加身,不欲不念人惡,是則為寶(十),其心無所罣礙,等一切人,是則為寶(一),其心已忍辱為莊嚴,忍一切諸惡,是則為寶(二),其心不愛惜身壽命,用菩薩故,是則為寶(三),其心無所憎愛,亦不搖動,是則為寶(四),其心堅固精進,而不懈怠,是則為寶(五),其心所作皆欲成,是則為寶(六),其心所念意行,直所作不忘,欲具足菩薩事,是則為寶(七),其心禪三昧三摩越,已發是所作便自在,是則為寶(八),其心求法欲合會諸智,是則為寶(九),其心所聞法而習誦,便有精進,是則為寶(二十),其心所說法無所悕望,度諸求故,是則為寶(一),其心於法無有虛飾,是則為寶(二),其心念正道所作如事,是則為寶(三),其心所聞所作,如所聞用審故,是則為寶(四),其心具足智慧已,不隨他人教,是則為寶(五),其心已無極慈而自護,是則為寶(六),其心為無極哀,謂等一切故,是則為寶(七),其心無極護已,法自娛樂,是則為寶(八),其心已無極,等觀視諸法,是則為寶(九),其心於生死,不以為勤苦,已入功德故,是則為寶(三十)。其心欲教一切人,多念於人不自念,是則為寶(一),其心不乏已,法分與人令得而學,是則為寶(二),其心以大智無所不曉,有神足無所不感動,是則為寶(三),其心而親近迦羅蜜,無聞而學問,是則為寶(四),其心遠離惡師而習功德,是則為寶(五),其心等一切,因是習無有二心,是則為寶(六),其心知生死,是則為療病,便入一切人意,是則為寶(七),其心為一切作藥,而愈諸病,是則為寶(八),其心不輕易無智者,用法尊故,是則為寶(九),其心不自貢高,而忍一切,是則為寶(四十)。其心不諛諂,是則為寶(一),其心所聞法不忘,於法住故,是則為寶(二)。其心盡護諸法,用念報諸佛恩故,是則為寶(三)。其心欲報恩,用堅固厚故,是則為寶(四),其心有侵者而不念報,是則為寶(五),其心樂於山間,欲守法淨故,是則為寶(六),其心常欲捨家,欲作沙門,至於正道故,是則為寶(七)。其心於而自趣足,自制而護惡,是則為寶(八),其心知足,令人各歡喜,是則為寶(九)。其心於世事知足者,是為不厭足於法,是則為寶(五十)。其心自護,不與眾閙從事,是則為寶(一),其心不厭足諸功德,用諸相具諸種子,是則為寶(二),心不厭足於智慧,欲決一切人疑故,是則為寶(三)。其心常念佛,不離佛故,是則為寶(四),其心常念法,所說不離法故,是則為寶(五)。其心常念僧,便至阿惟越致僧故,是則為寶(六),其心常念戒,不動離菩薩,是則為寶(七),其心常念施,不貪身故,是則為寶(八),其心常念天上,便入一生補處,是則為寶(九)。其心盡知本,索曉諸所有,是則為寶(六十)。其心知法不壞法故,是則為寶(一),其心所作知如事,盡知一切人之所語,是則為寶(二),其心知自在,飽滿一切人,是則為寶(三),其心得陀隣尼,所聞法無所忘,是則為寶(四)。其心知本法,諸所有自然悉曉了,是則為寶(五)。其心護慧,知其識如幻,是則為寶(六)。其心學審諦,從是而得脫,不壞所作,是則為寶(七)。其心護法,欲知人自然,是則為寶(八),其心知無常苦生死,於三界無所著,是則為寶(九),其心視諸法無有我,用無人故,是則為寶(七十)。其心入泥洹,從本本寂復寂,是則為寶(一),其心知空無相無願,已度於脫近泥洹門,是則為寶(二),其心無有生,無有生無所壞無所滅,其脫是者得忍,是則為寶(三),其心知若幻,如夢如野馬,如山中響,如水中影已,堅固無所悕望,是則為寶(四),其心喜知十二因緣已,去著斷之事,是則為寶(五),其心所見悉曉,而不求不墮二,是則為寶(六),其心不入二事,以一事悉知法,是則為寶(七),其心具足諸行而不轉還,度於諸色,是則為寶(八),其心稍近已具法故,是則為寶(九),其心合聚三十七品,用度諸法故,是則為寶(八十)。」佛語純真陀羅:「已習是八十事而具足,便得寶如來三昧。已逮是三昧者,於道寶於欲寶無所住。何謂欲寶?何謂道寶?欲寶者,諸天及人人中之尊,釋梵四天王遮迦越羅,若尊者諸侯,其一一豪姓者,於天上天下各自有尊,已得者則不如驕,自於是中悅心為菩薩,而欲得之,是名欲寶。道寶者,以法度俗,何所法而度俗者?則道法,何以故?欲之所作皆因慧,慧者則象道之法。譬如眾流皆歸於大海,須彌者諸山中尊,月者眾星中大明,日者明於眾冥。若師子諸獸中之猛,如王於眾而為上,如釋於忉利而為尊,梵者於眾梵而獨高。以是慧尊於諸法,故曰智慧王。所以其欲度者,因是而得度,用安隱道故,若冥持炬火而得明,其作甚猛降伏眾魔,作醫王調和諸藥,作師曉知諸事。若持弓弭箭在所射,其箭無所不入,若力士持兵有所擊,應時無有全命者。持是智慧擊於愚冥,無有不盡者,所以者何?用去垢故,其心而等無有異,亦不與人有所諍,亦無有能害者,與人無有恨,所作有究竟故,其慧而忠質故,能有所成所作至誠,是為止意,一切平等是為斷因緣。是神足合會諸功德,是則為根,所作在後是則為力,於無智而為智,是則智覺。示人道徑者,是則為道,已寂而寂向觀而觀,於冥欲作明,冥去是則為明,是明之自然故,無有垢故,能淨餘脫於欲故,能脫餘欲,不可見已度諸界故,無有諸界,內已寂已過諸空,用入空故,已離諸所見,是則無想。無所求寂,是則無願相。已度三界,已相無有相是為相,其相與空等故,所以者何?以無求故,是則為布施。已度是我所,非我所無希望,是則為戒。我無所住是則為忍,無所持無所捨,是則為精進。無所增減是則為禪。不可知處所,是則為慧。其所入一切,皆慧之所入,與漚和拘舍羅,而相得故。譬若如夢,已無我為莊嚴,所作皆功德,已離無所住。」佛語純真陀羅:「是則慧寶,菩薩已具足是者,便逮寶如來三昧。譬若大海,悉含受眾流及寶,其名寶悉從中生。若菩薩得是三昧者,便含受一切人,是為合集諸法故,是者眾寶之明,是者眾寶之本,以是故,三寶眾不知盡。」提無離菩薩問佛:「純真陀羅王,已逮得是三昧不?」佛言:「自從純真陀羅而問,而為發遣。」提無離則問:「仁者已得是三昧?」純真陀羅報言:「是三昧無有能得者,是三昧亦無有色,而不可知,痛痒想生死識,亦不可知,是三昧不可已色見,亦不可聽聞,亦無所生相,亦無所盡相,亦無所有相,而可相相相,亦不可觀亦不可視。其言我能視我能觀,不為三昧,何以故?有因緣想故。三昧者無有因緣想,三昧者等諸法故。已等諸法我亦如是,一切人等,何以故?等一切空故。三昧者空相,一切人無有想,無有想是三昧相,一切人無有願,無有願是三昧相。一切人悉淨,悉淨是三昧相。一切人無有我,無有我是三昧相。亦不可得身,亦不可得細滑,亦不可得心,其有說我知法我見法,是皆不可得,所已故?不可從悕望得。」提無離菩薩白佛言:「見純真陀羅所被服,從婇女及妓樂,謂已媱妷。不知所入法甚深微妙,所說自恣如法。」佛言:「菩薩已入深慧,曉了漚和拘舍羅,其道地如是無所不作。純真陀羅所持琴而鼓之,其音莫不耳聞,故七十億真陀羅,三十億犍陀羅,自隨者八萬四千天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以是慧漚和拘舍羅,便致名及美人,而在尊位,用不可數人故為作本,如人作火不益薪,知令滅不久。菩薩而獨住者,不能為人作本,以與人共乃能益人。其欲作大火者,當益其薪,故能大明。菩薩以人為薪,乃能成火之光明。」佛言:「菩薩所受,人多各各得本。」提無離問佛:「純真陀羅,何以故能持伎樂音?而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言:「純顛陀羅,犍陀羅者,悉樂於伎樂,便以伎樂而樂之,各得歡喜。知得歡喜,便令聞佛音,聞法音聞僧音,讚歎菩薩快,其德極尊,當以心習薩芸若,但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者,慈哀護等,意止意斷,神足根力覺道,向觀禪惟務三昧三摩越,皆聞是音,無常苦無我寂,亦復聞是音,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所生無生死,亦聞是音。復見菩薩藏陀隣尼,金剛行三昧,淨五法王印海三昧,入一切諸法自恣,諸法三昧,莊嚴三昧,寶如來三昧,寶自然三昧,知禪三昧,歡喜三昧,令地悉作蓮華三昧,蓮華尊三昧,無所不遍入三昧,法池三昧,其意差特三昧,大電明三昧,師子明三昧,日明三昧,無央數因三昧,已入本三昧,金剛署三昧,金剛幢幡三昧,若金剛三昧,金剛濟三昧,如地三昧,若須彌三昧,若須彌住三昧,明華三昧,其心自恣三昧,知一切入三昧,一切所行其地因是三昧,甚深全三昧,無央數說法三昧,開冥三昧,知一切人心行三昧,所樂三昧,生旬三昧,降伏魔三昧,現諸色三昧,各入其音三昧,悉知一切人身三昧,法行三昧,慧地首三昧,地首三昧,見諦所有三昧,解諸縛三昧,悉入諸因緣三昧。」 佛說純真陀羅經卷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大藏經13,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三十二相品第九 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體?」佛告寶女:「吾往古典行無量德,合集眾行,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體。今粗擧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地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平正無節,腨腸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如來身淨而無瑕庛,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若干種藥瞻視療故。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眾德本,具足備故。如來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設人諍鬪,令合和故。如來頷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如來紺清美好髮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已身口心故。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如來舋舋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使得覆蓋。如來梵聲哀鸞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如來瞳子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麁暴志,心性和順故。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禮尊長故。如來肌膚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錜集法品藏故。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臥具床故。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閙之故。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如來頭髮紺青色,大人相...

大藏經15,諸法無行經卷下

諸法無行經卷下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不動相。」佛言:「汝樂說者便可說之。」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法無向無得,一切眾生皆入菩提性中,是故說一切眾生皆得菩提。又是菩提非是得相,何以故?眾生性即是菩提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菩提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性,無性故入如來平等中。從本已來,是一切智慧性,性同故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道場有何義?」「文殊師利,一切法寂滅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世尊,一切眾生不入此道場耶?」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盡,無生無滅性離無性,入平等忍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無礙辯才名,為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諸所有樂說,於十方界索不可得,所以者何?皆入無礙辯才,平等法中故。世尊,諸所樂說自性皆離,無決定故,無所有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無礙辯才,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陀羅尼,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以眾生相,能持色聲香味觸法,以虛誑不實,憶想分別取相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陀羅尼,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事是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眾生性,從本已來無瞋無慈,得瞋慈平等無分別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慈心,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起無作相,皆入如來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惱悲無分別故,是故一切眾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三昧,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性常定,離諸緣故。若眾生從緣生知,於緣中生知不名為知,所以者何?諸知念念無常,畢竟空故,是故一切眾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入,貪欲平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