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藏經16,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八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八     隋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合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 捨身品第二十二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白佛言:「世尊,我聞世尊,過去修行菩薩道時,具受無量百千苦行,捐捨身分肉血骨髓,惟願世尊,少說往昔苦行因緣,為利眾生受諸快樂。」爾時世尊即現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種震動,於大講堂眾會之中,有七寶塔從地踊出,眾寶羅網彌覆其上。爾時大眾見此是事已,生希有心。爾時世即從座起,禮拜此塔恭敬圍繞,還就本座。爾時道場菩提樹神,白佛言:「世尊,如來世雄出現於世,常為一切之所恭敬,於諸眾生最勝最尊,何因緣故禮拜是塔?」佛言:「善女天,我本修行菩薩道時,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尊者阿難:「汝可開塔取中舍利,示此大眾。是舍利者,乃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薰。」爾時阿難聞佛教勅,即往塔所,禮拜供養開其塔戶,見其塔中有七寶函,以手開函見其舍利,色妙紅白,而白佛言:「世尊,是中舍利其色紅白:」佛告阿難:「汝可持來,此是大士真身舍利。」爾時阿難即擧寶函,還至佛所持以上佛。 爾時佛告一切大眾:「汝等今可禮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爾時大眾聞是語已,心懷歡喜,即從座起合掌恭敬,頂禮菩薩大士舍利。 爾時,世尊欲為大眾斷疑網故,說是舍利往昔因緣。阿難,過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訶羅陀,修行善法善治國土,無有怨敵。時有三子端正微妙,形色殊特威德第一。第一太子名,摩訶波那羅,次子名曰摩訶提婆,小子名曰摩訶薩埵。是三王子,於諸園林遊戲觀看,次第漸到一大竹林,憩駕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於今日心甚怖懅,於是林中將無衰損?』第二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不自惜身,但離所愛心憂愁耳。』第三王子復作是言:『我於今日獨無怖懅,亦無愁惱,山中空寂神仙所讚,是處閑靜,能令行人安隱受樂。』時諸王子說是語已,轉復前行見有一虎,適產七日而有七子,圍遶周匝飢餓窮悴,身體羸損命欲將絕。第一王子見是虎已,作如是言:『怪哉此虎,產來七日七子圍繞,不得求食,若為飢逼必還噉子。』第三王子言:「此虎經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言:「此虎唯食新熱肉血。」第三王子言:『君等誰能與此虎食?』第二王子言:『此虎飢餓身體羸瘦,窮困頓乏餘命無幾?不容餘處為其求食,設餘求者命必不濟,誰能為此不惜身命?』第一王子言:『一切難捨不過己身。』第三王子言:『我等今者以貪惜故,於此身命不能放捨,知慧薄少,故於是事而生驚怖。若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為眾生故,捨此身命不足為難。』時諸王子心大愁憂,久住視之目未曾捨,作是觀已尋便離去。爾時,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捨身時已到矣,何以故?我從昔來多棄是身,都無所為,亦常愛護處之屋宅。又復供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象馬車乘,隨時將養令無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復不免無常敗壞。復次是身不堅,無所利益,可惡如賊猶若行廁。我於今日當使此身,作無上業,於生死海中作大橋梁。復次若捨此身,則捨無量癰癯,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堅如水上沫,是身不淨多諸蟲戶,是身不淨筋纏血塗,皮骨髓腦共相連持。如是觀察甚可患厭。是故我今應當捨離,以求寂滅無上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變異,生死休息無諸塵累。無量禪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莊嚴,諸佛所讚。證成如是無上法身,與諸眾生無量法樂。』是時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願,以上大悲薰修其心,慮其二兄心懷怖懅,或恐固遮為作留難,即便語言:『兄等今者,可與眷屬還其所止。』 爾時,王子摩訶薩埵還至虎所,脫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為利諸眾生故,證於最勝無上道故,大悲不動捨難捨故,為求菩提智所讚故,欲度三有諸眾生故,滅生死怖眾惱熱故。』是時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臥餓虎前。是時王子以大悲力,虎無能為。王子復作如是念言:『虎今羸瘦身無勢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刀周遍求之,了不能得。即以乾竹刺頸出血,於高山上投身虎前。是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如羅睺羅阿修羅王,捉持障蔽。又雨雜華種種妙香。時虛空中有諸餘天,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讚言:『善哉善哉!大士,汝今真是行大悲者,為眾生故難捨能捨,於諸學人第一勇健。汝已為得,諸佛所讚常樂住處,不久當證無惱無熱,清淨涅槃。』是虎爾時見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噉食其肉,唯留餘骨。爾時第一王子見地大動,為第二王子而說偈言:  震動大地及以大海,日無精光如有覆蔽,於上虛空雨諸華香,必是我弟捨所愛身。 第二王子復說偈言:  彼虎產來已經七日,七子圍遶窮無飲食,氣力羸損命不云遠,小弟大悲知其窮悴。  懼不堪忍還食其子,恐定捨身以救彼命。           時二王子心大愁怖,涕泣悲歎容貌憔悴,復共相將還至虎所,見弟所著被服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髮爪布散狼藉,流血處處遍污其地。見已悶絕不自勝持,投身骨上良久乃悟,即起擧手呼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過人,特為父母之所愛念,奄忽捨身以飼餓虎,我今還宮父母設問,當云何答?我寧在此併命一處,不忍見是骸骨髮爪,何心捨離,還見父母妻子眷屬,朋友知識?』時二王子悲號懊惱,漸捨而去。時小王子所將侍從,各散諸方互相謂言:『今者我天為何所在?』爾時王妃於睡中夢,夢乳被割牙齒墮落,得三鴿雛一為鷹食。爾時王妃大地動時,即便驚寤心大愁怖,而說偈言:  今日何故大地大水,一切皆動物不安所,日無精光如有覆蔽,我心憂苦目睫瞤動。  如我今者所見瑞相,必有災異不祥苦惱。 於是王妃說是偈已,時有青衣在外,已聞王子消息,心驚惶怖尋即入內,啟白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聞諸侍從,推覓王子不知所在。』王妃聞已生大憂惱,涕泣滿目至大王所:『我於向者傳聞外人,失我最小所愛。』大王聞已而復悶絕,悲哽苦惱抆淚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愛重者?』」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於往昔無量劫中,捨所重身以求菩提,若為國王及作王子,常捨難捨以求菩提。  我念宿命有大國王,其王名曰摩訶羅陀,是王有子能大布施,其子名曰摩訶薩埵。  復有二兄長者名曰,大波那羅次名大天,三人同遊至一空山,見新產虎餓窮無食。  時勝大士生大悲心,我今當捨所重之身,此虎或為飢餓所逼,儻能還食自所生子。  即上高山自投虎前,為令虎子得全性命。是時大地及諸大山,皆悉震動驚諸蟲獸。  虎狼師子四散馳走,世間皆闇無有光明。是時二兄故在竹林,心懷憂惱愁苦涕泣,  漸漸推求遂至虎所,見虎虎子血污其口,又見骸骨髮毛爪齒,處處迸血狼藉在地。  時二王子見是事已,心更悶絕自躄於地,以灰塵土自塗坌身,忘失正念生狂癡心。  所將侍從覩見是事,亦生悲慟失聲號哭,互以冷水共相噴灑,然後蘇息而復得起。  是時王子當捨身時,正值後宮妃后婇女,眷屬五百共相娛樂。王妃是時兩乳汁出,  一切支節痛如針刺,心生愁惱以喪愛子,於是王妃疾至王所,其聲微細悲泣而言。  大王今當諦聽諦聽,憂愁盛火今來燒火,我今二乳俱時汁出,身體苦切如被針刺。  我見如是大祥瑞相,恐更不復見所愛子,今以身命奉上大王,願速遣人求覓我子。  夢三鴿雛在我懷抱,其最小者可適我心,有鷹飛來奪我而去,夢是事已即生憂惱。  我今愁怖恐命不濟,願速遣人推求我子,是時王妃說是語已,即時悶絕而復躄地。  王聞是語復生憂惱,以不得見所愛子故,其王大臣及諸眷屬,悉皆聚集在王左右,   哀哭悲號聲動天地。爾時城內所有人民,聞是聲已驚愕而出,各相謂言今是王子,  為活來耶為已死亡?如是大士常出軟語,為眾所愛今難可見。已有諸人入林推求,    不久自當得定消息,諸人爾時憧惶如是,而復悲號哀動神祇。爾時大王即從坐起,  以水灑妃良久乃蘇,還得正念微聲問王,我子今者為死活耶?爾時王妃念其子故,  倍復懊惱心無暫捨,可惜我子形色端正,如何一旦捨我終亡,云何我身不先薨沒,  而見如是諸苦惱事?善子妙色猶淨蓮華,誰壞汝身使令分離?將非是我昔日怨讐,  挾本業緣而殺汝耶?我子面目淨如滿月,不圖一旦遇斯禍對,寧使我身破碎如塵,  不令我子喪失身命,我所見夢已為得報,值我無情能堪是苦。如我所夢牙齒墮落,   二乳一時汁自流出,必定是我失所愛子,夢三鴿雛鷹奪一去,三子之中必定失一。  爾時大王即告其妃,我今當遣大臣使者,周遍東西推求覓子,汝今且可莫大憂愁。  大王如是慰喻妃已,即便嚴駕出其宮殿,心生愁惱憂苦所切,雖在大眾顏貌憔悴,  即出其城覓所愛子,爾時亦有無量諸人,哀號動地尋從王後。是時大王旣出城已,   四向顧望求覓其子,煩惋心亂靡知所在,最後遙見有一信來,頭蒙塵土血污其衣,  灰糞塗身悲號而至。爾時大王摩訶羅陀,見是使已倍生懊惱,擧手號叫仰天而哭,  先所遣臣尋復來至,旣至王所作如是言,願王莫愁諸子猶在,不久當至令王得見。  須臾之頃復有臣來,見王愁苦顏貌憔悴,身所著衣垢膩塵污。大王當知一子已終,二子雖存哀悴無賴,第三王子見虎新產,飢窮七日恐還食子,見是虎已深生悲心,  發大誓願當度眾生,於未來世證成菩提。即上高處投身餓虎,虎飢所逼便起噉食,  一切血肉已為都盡,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是時大王聞臣語已,轉復悶絕失念躄地,  憂愁盛火熾然其身,諸臣眷屬亦復如是,以水灑王良久乃蘇,復起擧手號天而哭。  復有臣來而白王言,向於林中見二王子,愁憂苦毒悲號涕淚,迷悶失志自投於地,  臣即求水灑其身上,良久之頃乃還蘇息,望見四方大火熾然,扶持暫起尋復躄地。擧手悲哀號天而哭,乍復讚歎其弟功德。是時大王以離愛子,其心迷沒氣力惙然,  憂惱涕泣並復思惟,是最小子我所愛重,無常大鬼奄便吞食,其餘二子今雖存在,  而為憂火之所焚燒,或能為是喪失命根。我宜速往至彼林中,迎載諸子急還宮殿,其母在後憂苦逼切,心肝分裂或能失命,若見二子慰喻其心,可使終保餘年壽命。  爾時大王駕乘名象,與諸侍衛欲至彼林,即於中路見其二子,號天扣地稱弟名子。  時王即前抱持二子,悲號涕泣隨路還宮,速令二子覲見其母。佛告樹神汝今當知,  爾時王子摩訶薩埵,捨身飼虎今我身是。爾時大王摩訶羅陀,於今父王輸頭檀是。  爾時王妃今摩耶是,第一王子今彌勒是,第二王子今調達是,爾時虎者今瞿夷是。  時虎七子今五比丘,及舍利弗目揵連是。 爾時大王摩訶羅陀,及其妃后悲號涕泣,悉皆脫身御服瓔珞,與諸大眾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於此處起七寶塔。是時王子摩訶薩埵,臨捨命時作是誓願:『願我舍利,於未來世過算數劫,常為眾生而作佛事。』說是經時,無量阿僧祇天及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樹神,是名禮塔往昔因緣。」爾時佛神力故,是七寶塔即沒不現。 金光明經讚佛品第二十三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 爾時,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等,從此世界至,金寶蓋山王如來國土。到彼土已,五體投地為佛作禮,却一面立向佛合掌,異口同音而讚歎曰:  如來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曜如金山王,身淨柔軟如金蓮華,無量妙相以自莊嚴。  隨形之好光飾其體,淨潔無比如紫金山,圓足無垢如淨滿月,其音清徹妙如梵聲。  師子吼聲大雷震聲,六種清淨微妙音聲,迦陵頻伽孔雀之聲,清淨無垢威德具足。  百福相好莊嚴其身,光明遠照無有齊限,智慧寂滅無諸愛習,世尊成就無量功德。  譬如大海須彌寶山,為諸眾生生憐愍心,於未來世能與快樂。如來所說第一深義,  能令眾生寂滅安隱,能與眾生無量快樂,能演無上甘露妙法,能開無上甘露法門。  能入一切無患窟宅,能令眾生悉得解脫,度於三有無量苦海,安住正道無諸憂苦。  如來世尊功德智慧,大慈悲力精進方便,如是無量不可稱計,我等今者不能說喻。  諸天世人於無量劫,盡思度量不能得知,如來所有功德智慧,無量大海一渧少分。  我今略說如來功德,百千億分不能宣一,若有功德得聚集者,迴與眾生證無上道。 爾時信相菩薩即於此會,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讚言:  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數莊嚴其身,色淨遠照視之無厭,如日千光彌滿虛空。  光明熾盛無量無邊,猶如無數珍寶大聚,其明五色青紅赤白,琉璃頗梨如融真金。  光明赫弈通徹諸山,悉能遠照無量佛土,能滅眾生無量苦惱,又與眾生上妙快樂。  諸根清淨微妙第一,眾生見者無有厭足,髮紺柔軟猶孔雀項,如諸蜂王集在蓮華。  清淨大悲功德莊嚴,無量三昧及以大慈,如是功德悉以聚集,相好妙色嚴飾其身。  種種功德助成菩提,如來悉能調伏眾生,令心柔軟受諸快樂,種種深妙功德莊嚴。  亦為十方諸佛所讚,其光遠照遍於諸方,猶如日月充滿虛空,功德成就如須彌山。  在在示現於諸世界,齒白齊整猶如珂雪,其德如日虛空明顯,眉間毫相右旋宛轉。  光明流出如琉璃珠,其色微妙如日處空。 爾時,道場菩提樹神,復說讚曰:  南無清淨無上正覺,甚深妙法隨願覺了,遠離一切非法非道,獨拔而出成佛正覺。  知有非有本性清淨。希有希有如來功德,希有希有如來大海,希有希有如須彌山。希有希有佛無邊行,希有希有佛出於世,如優曇華時一現耳。希有希有無量大悲,   釋迦牟尼為人中日,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宣說如是妙寶經典。善哉如來諸根寂滅,  而復遊入善寂大城,無垢清淨甚深三昧,入於諸佛所行之處。一切聲聞身皆空寂,   兩足世尊行處亦空,如是一切無量諸法,推本性相亦皆空寂。一切眾生性相亦空,  狂愚心故不能覺知,我當念佛樂見世尊,常作誓願不離佛日,我常於地長跪合掌,  其心戀慕欲見於佛,我常渴仰欲見於佛,為是事故憂火熾然,唯願世尊賜我慈悲,  清冷法水以滅是火。世尊慈愍悲心無量,願使我身常得見佛,世尊常護一切人天,  是故我今渴仰欲見。聲聞之身猶如虛空,焰幻響化如水中月,眾生之性如夢所見。  如來行處淨如琉璃,入於無上甘露法處,能與眾生無量快樂。如來行處微妙甚深,  一切眾生無能知者,五通仙人及諸聲聞,一切緣覺亦不能知。我今不疑佛所行處,  唯為慈悲為我現身。爾時世尊從三昧起,以微妙音而讚嘆言,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於今日快說是言。 金光明經付囑品第二十四     隨闍那崛多譯 爾時,世尊告彼大菩薩眾言:「汝等善丈夫輩,誰能守護此諸如來,阿僧祇劫集成菩提,於我滅後,以此法本當作廣現,令正法久住故?」爾時,彼菩薩眾中,有六十億俱致菩薩,及六十俱致天女,同以一咽喉聲,說如是言:「世尊,我等堪能守護此諸如來,阿僧祇劫集成菩提,於彼後時當作廣現。」爾時世尊說此伽陀:  諸佛是實語,安住於實法,彼等實住故,此經增住持。  大悲為鎧甲,大慈為安住,彼等慈力故,此經增住持。  福聚為鎧甲,智聚所出生,諸聚和合故,此經增住持。  降伏諸摩羅,諸論亦破散,已斷於諸見,此經增住持。  護世天帝等,諸梵及修羅,天龍乾闥婆,住持此已作。  地住及虛空,所有諸天女,諸佛住持故,已說此行法。  梵行相應故,四實已莊嚴,盡四摩羅故,此藏增住持。  虛空若作色,或色作非色,諸佛所住持,無有能令動。 爾時,四大天王同以一咽喉聲,說此伽他:  我等以此經,守護當如是,及子諸眷屬,亦善作守護  若常持此者,菩提已作緣,我當近彼等,四方作守護。 爾時,天帝向佛說此伽他:  我知諸佛恩,導師亦已證,於此勝經典,已說佛出生。  我於彼諸佛,報恩當作護,當護如是經,及彼持經者。 爾時,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向佛說此伽他:  諸定及無量,諸乘及解脫,皆由此經出,已說佛出生,  我捨梵處樂,此經所在處,至彼聽聞故,守護當如是。 爾時刪兜率多天子,向佛說此伽他:  若住於菩提,彼當住兜率,此經佛已說,若當有持者,  世尊我當能,捨於天福報,閻浮洲內住,當說此行法。 爾時商主摩羅,向佛說此伽陀:  清淨摩羅業,彼不隨摩羅,若當能持此,修多羅正義。  我等於此經,守護當如是,我發精進欲,如是今廣現。 爾時摩羅波卑摩,向佛說此伽陀:  我於彼眾生,當不作障礙,若當持此者,煩惱皆折伏。  摩羅不得便,故說於此經,以佛住持故,我當護彼等。 爾時善德天子,向佛說此伽陀:  若諸佛菩提,彼於此經說,若持此經典,彼即供諸尊。  我當持此經,為俱致天說,教化向菩提,當聽及敬重。 爾時慈氏菩薩,向佛說此伽陀:  不請之朋友,若彼住菩提,守護諸法故,能捨於自體。  故我至兜率,如是修多羅,以佛住持故,我當作廣顯。 爾時,上座摩訶迦葉波,向佛說此伽陀:  我等少智慧,聲聞乘已說,隨能隨勢力,教師法當持。  若有持此經,我當攝受彼,及以堪能辯,與彼作善言。 爾時命者阿難陀,向佛說此伽陀:  諸經多千數,我聞教師口,如是等經典,我先未曾聞。  我值遇此經,對面已受取,我當作廣顯,欲求於菩提。 佛說此時,菩提高樹善寂天女,及彼大辯天女等,功德天女等諸天女,及諸天眾,釋梵鞞沙門等為首。諸天王等,彼諸大天眾,乾闥婆,阿修羅等世間,於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釋迦牟尼從三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諸大菩薩摩訶薩頂,與諸天王及龍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將軍等,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劫,修習是金光明微妙經典,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復於閻浮提內,無令斷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未來世中,有受持讀誦此經典者,汝等諸天常當擁護。當知是人於未來世,無量百千人天之中,常受快樂。於未來世值遇諸佛,疾得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諸大菩薩,及天龍王二十八部,散脂大將等,即從座起到於佛前,五體投地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如是三白:「如世尊勅當具奉行。」於是散脂大將軍,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未來世中,有受持是經,若自書寫若使人書。我當與此,二十八部諸鬼神等,常當隨侍擁衛,隱蔽其形。是說法者,皆悉消滅諸惡,令得安隱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現大神力,十方無量世界,皆六種震動。是時諸佛皆大歡喜,囑累是經故,讚美持法者,現無量神力。於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摩訶薩,大眾及信相菩薩,金光,金藏,常悲,法上等,及四天王十千天子,與道場菩提樹神,地神堅牢等,及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皆發無上菩提之心,踊躍歡喜作禮而去。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大藏經13,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三十二相品第九 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體?」佛告寶女:「吾往古典行無量德,合集眾行,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體。今粗擧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地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平正無節,腨腸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如來身淨而無瑕庛,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若干種藥瞻視療故。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眾德本,具足備故。如來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設人諍鬪,令合和故。如來頷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如來紺清美好髮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已身口心故。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如來舋舋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使得覆蓋。如來梵聲哀鸞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如來瞳子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麁暴志,心性和順故。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禮尊長故。如來肌膚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錜集法品藏故。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臥具床故。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閙之故。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如來頭髮紺青色,大人相...

大藏經17,佛說四輩經,佛說四不可得經,四品學法經,大乘四法經,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No.769 佛說四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四輩弟子,天帝龍鬼神質諒神,皆詣祇樹稽首佛足,卻就常位坐。佛告諸弟子:「吾今所出經法,所可教誡,皆自各守其意念,末世毒然之時,四輩弟子,若出家若居家修道,皆狂醉眾色,不復承用佛經法,專愚自用,便使吾道薄淡,令世人謗訕吾道,信是弟子慠慢所致。鶖鷺子整衣服,叉手一心,聽佛說四輩經如是。 佛言:「若末世男子,能出家除剃頭髮為道者,第一去離愛欲,志存大乘,常當慈悲喜護為主。去想行,普念一切蜎飛蠕動之類,視之如身無異,不得妄起恚怒,深入明度,常以明度權便,誘致曚冥使入無極,以戒德除心穢病,不得為世間之業,能行此者便可出家,名曰道士。不可依恃吾法,自以出家為信,不專念道。或能有下賤之人,倚道自活,無益一切而但出意說,為人師主輕薄戲調,不自撿察,使尊法薄淡,世人不信,非吾出家弟子之法也。」 佛言:「若有女人出家除髮為道,以去愛欲,當專精靜處,不得與出家男子同廟止,若行師受當有等類,不得獨往稟受,常當晚出早還,不得妄出廟宿止。但得教授女人,不得教授男子,所著衣服,不得刻繒帛綵色苾芬,不得輕言戲語,不得貪財寶物,戒行清淨名曰出家道人。若輕言戲調,未語預笑心志不寂,意行穢濁,惡口罵詈輕言不節,不能靜處憍慢自大,不自撿勅者,雖復出家,故是賤人,非出家弟子也。」 佛言:「若有男子心志繫道,不能出家者,在於愛欲之中,當受持五戒月六齋,第一孝順父母,治家養子,朝暮燒香然燈,稽首三尊,悔過十方恭敬四輩。不得慢輕自大,去離慳貪,常以至誠。不得欺殆世人,不得與世間人妻婦,坐起同席,住行相隨同室異床。除去四事,以四等心普視一切,老者若父若母,少者若弟若子,恒以明度法藥,洗除眾病,不得妄瞋恚罵詈。常以無極方便,誘解世人使入大乘,不得為新學者,說深經奧妙之義,當為除想識無罣礙者。不得綺飾衣服,不得與世間妻女,戲調言語,往來報答以致因緣,如是為清淨道人。若行不清淨貪利財色,或於世俗綺飾衣服,互相翹擧,但結非惡眄睞所欲,輕言戲調未語預笑,託己同法口說妙言,外似清虛內懷貪惑 心存財帛以自供給,活於妻子,慢佛尊經不復修學,反習外道之術,世藥解奏符呪厭說,療治眾病,因緣外道解奏之術。或於財帛勾束上下,賊意欲得因解奏之術,不持吾法,當來者却皆由斯輩,是故非吾法學弟子也。」 佛言:「若有女人不能出家,在於愛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