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4的文章

長阿含經卷第四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遊行經第二後   爾時佛告阿難:「時王自念:『我本積何功德,修何善本,今獲果報巍巍如是?』復自思念:『以三因緣致此福報,何謂為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禪思,以是因緣今獲大報。』王復自念:『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自抑損去離憒鬧,隱處閑居以崇道術。』時王即命善賢寶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自抑損去離憒鬧,隱處閑居以崇道術。』女言:『唯諾,如大王教。』即勅內外絕於侍覲。   時王即昇法殿,入金樓觀坐銀御牀,思惟貪婬欲惡不善,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第一禪。除減覺觀內信歡悅,歛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捨喜守護專心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得第三禪。捨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得第四禪。時善見王起銀御牀,出金樓觀詣大正樓,坐琉璃牀,修習慈心遍滿一方,餘方亦爾,周遍廣普無二無量,除眾瞋恨心無嫉惡,靜默慈柔以自娛樂,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時玉女寶默自念言:『久違顏色思一侍覲,今者寧可奉現大王。』時寶女善賢,告八萬四千諸婇女曰:『汝等宜各沐浴香湯,嚴飾衣服,所以然者,我等久違顏色,宜一奉覲。』諸女聞已,各嚴衣服沐浴澡潔。時寶女善賢,又告主兵寶臣,集四種兵:『我等久違朝覲,宜一奉現。』時主兵臣即集四兵,白寶女言:『四兵已集宜知是時。』於是寶女,將八萬四千婇女,四兵導從詣金多隣園,大眾震動聞聲于王,王聞聲已臨窗而觀,寶女即前戶側而立。時王見女尋告之曰:『汝止勿前吾將出觀。』時善見王起頗梨座 出大正樓下正法殿,與玉女寶詣多隣園,就座而坐。時善見王容顏光澤,有踰於常,善賢寶女即自念言:『今者大王色勝於常,是何異瑞?』時女尋白大王:『今者顏色異常,將非異瑞欲捨壽耶?今此八四千象,白象寶為第一。金銀交飾珞用寶珠,自王所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民,又八萬四千馬,力馬王為第一。八萬四千車,輪寶為第一。八萬四千珠,神珠寶第一。八萬四千女,玉女寶第一。八萬四千城,拘尸城第一。八萬四千殿,正法殿第一。八萬四千樓,大正樓第一。八萬四千座,寶飾座第一。八萬四千億衣,柔軟衣第一。八萬四千種食,味味珍異。凡此眾寶皆王所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民。』   時善見王答寶女曰:『自從昔來恭奉於我,慈柔敬順言無麤漏,今者何故乃作此語?』女白王曰:『不審所白有何不...

長阿含經卷第三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遊行經第二中   佛告阿難:「世有八眾,何謂八?一曰,剎利眾,二曰,婆羅門眾,三曰,居士眾,四曰,沙門眾,五曰,四天王眾,六曰,忉利天眾,七曰,魔眾,八曰,梵天眾。我自憶念昔者往來,與剎利眾坐起言語,不可稱數,以精進定力,在所能現。彼有好色我色勝彼,彼有妙聲我聲勝彼,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彼所能說我亦能說,彼所不能我亦能說。阿難,我廣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即於彼沒,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眾,往返無數廣為說法,而莫知我誰。」阿難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佛言:「如是微妙希有之法,阿難 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唯有如來能成此法。」   又告阿難:「如來能知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此乃如來甚奇甚特,未曾有法汝當受持。」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勅令集講堂。」阿難受教宣令普集,阿難白佛:「大眾已集,唯聖知時。」爾時世尊即詣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汝等宜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共相娛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涅槃。」   諸比丘聞此語已,皆悉愕然殞絕迷荒,自投於地擧聲大呼曰:「一何駛哉佛取滅度!一何痛哉世間眼滅!我等於此已為長衰。」或有比丘悲泣躃踊,宛轉嘷咷不能自勝,猶如斬蛇色宛轉迴遑,莫知所奉。佛告諸比丘曰:「汝等且止勿懷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今自在到安隱處,和合大眾為說此義,吾年老矣餘命無幾,所作已辦今當捨壽,   念無放逸比丘戒具,自攝定意守護其心,若於我法無放逸者,能滅苦本盡生老死。   又告比丘:「吾今所以誡汝者何?天魔波旬向來請我:『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須我諸比丘集,乃至諸天普見神變。』波旬復言:『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河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佛道,我時白佛...

長阿含經卷第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時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祇,王自念言:「彼雖勇健人眾豪強,以我取彼未足為難。」時阿闍世王,命婆羅門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詣耆闍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禮世尊足,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勅?』若有教誡汝善憶念,勿有遺漏如所聞說,如來所言終不虛妄。」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寶車詣耆闍崛山,到所止處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畢,一面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闍世,稽首佛足敬問慇懃:『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勅?』」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不?」曰:「聞之。」佛告阿難:「若能爾時,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不?」答曰:「聞之。」「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跋祇國人,奉法曉忌,不違禮度不?」答曰:「聞之。」「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不?」答曰:「聞之。」「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恭敬宗廟致敬鬼神不?」答曰:「聞之。」「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不?」答曰:「聞之。」「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祇國人,宗事沙門敬事持戒者,瞻視護養未甞懈惓不?」答曰:「聞之。」「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成,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時大臣禹舍白佛言:「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復俱七?國事多故,今請辭還歸。」佛言:「可,宜知是時。」時禹舍即從座起,遶佛三匝揖讓而退。其去未久佛告阿難:「汝勅羅閱祇左右,諸比丘盡集講堂。」對曰:「唯然。」即詣羅閱城,集諸比丘盡會講堂,白世尊曰:「諸比丘已集,唯聖知時。」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不退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諸比丘:「...

長阿含經卷第一

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薩生時,諸天在上,於虛空中,手執白蓋寶扇,以障寒暑風雨塵土。」佛時頌曰:   人中未曾有,生於二足尊,諸天懷敬養,奉寶蓋寶扇。   「爾時父王給四乳母,一者乳晡,二者澡浴,三者塗香,四者娛樂,歡喜養育無有懈怠。」於是頌曰:   乳母有慈愛,子生即育養,一乳哺一浴,二塗香娛樂,   世間最妙香,以塗人中尊。   「為童子時,擧國士女視無厭足。」於是頌曰:   多人所敬重,如金像始成,男女共諦觀,視之無厭足。   「為童子時,擧國士女眾共懷抱,如觀寶華。」於是頌曰:   二足尊生時,多人所敬愛,展轉共懷抱,如觀寶花香。   「菩薩生時其目不眴,如忉利天,以不眴故名毗婆尸。」於是頌曰:   天中天不眴,猶如忉利天,見色而正觀,故號毗婆尸。   「菩薩生時,其聲清徹柔軟和雅,如迦羅頻伽鳥聲。」於是頌曰:   猶如雪山鳥,飲華汁而鳴,其彼二足尊,聲清徹亦然。   「菩薩生時,眼能徹視見一由旬。」於是頌曰:   清淨業行報,受天妙光明,菩薩目所見,周遍一由旬。   「菩薩生時年漸長大,在大正堂以道開化,恩及庶民名德遠聞。」於是頌曰:   童幼處正堂,以道化天下,決斷眾事務,故號毗婆尸,   清淨智廣博,甚深猶大海,悅可於群生,使智慧增廣。   「於是菩薩欲出遊觀,告勅御者嚴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御者即便嚴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於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面皺身僂,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顧問侍者:『此為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問:『何如為老?』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命無幾故謂之老。』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豪賤。』於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侍者迴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佛於是頌曰:   見老命將盡,拄杖而羸步,菩薩自思惟,吾未免此難。   「爾時父王問彼侍者:『太子出遊,歡樂不耶?』答曰:『不樂。』又問其故,答曰:『道逢老人是以不樂。』爾時父王默自思念:『昔日相師占相太子,言當出家,令者不悅得無爾乎?當設方便使處深宮,五欲娛樂以悅其心,令不出家。』即便嚴飾宮館,簡擇婇女以娛樂之。」佛於是頌曰:   父王聞此言,方便嚴宮館,增益以五欲,欲使不出家。   「又於後時,太子復命御者嚴駕出遊,於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面目黧黑,獨臥糞穢無人瞻視,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顧問御者此為何人?...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愛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 四六七(四)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獨孤園。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劫為長遠?」佛告比丘:「劫極長遠,不可以筭籌量,我今當與汝引譬喻,善思念之,吾今當為汝說。」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猶如大石山,縱廣一由旬,高一由旬,設有人來手執天衣,百歲一拂石猶磨滅,劫數難限。所以然者,劫數長遠無有邊際,如此非一劫百劫,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限量,無有邊際。眾生之類無明所蔽,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死此生彼無有窮已,我於其中厭患生死,如是比丘當求方便,免此愛著之想。」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八(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祇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聞法有五功德,恒不失時,云何為五?未曾聞法便聞之,已聞便受持,除去狐疑,亦無邪見,解甚深之法。是謂比丘,隨時聞法有此五功德,是故比丘,當念常聽甚深之法,此是我之教誡,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九(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毘舍離,訶婆那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師子大將,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如來告大將曰:「施主檀越有五功德,云何為五?   於是施主名聞遠布,某甲村中,有此好施之人,周窮濟乏無有愛惜,是謂師子大將,第一功德,由施主所致。復次師子大將,施主檀越若至剎利眾,婆羅門眾沙門眾中,皆無所畏亦無疑難,是謂師子,第二功德。復次,施主檀越,多為人所愛念,普來宗仰如子愛母,其心不相離,施主亦復如是,多為人所愛。復次師子,施主檀越布施之時,發歡喜心,以有歡喜則有悅豫,意性堅固,是時便自覺有樂有苦,亦不變悔,如實而自知。云何自知?知有苦諦苦習,苦盡苦出要諦,如實知之。」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施為眾福具,而逮第一義,其能憶施者,便發歡喜心。   「復次,師子長者,施主檀越布施之時,身壞命終生三十三天,又有五事勝彼諸天,云何為五?一者,顏貌豪貴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無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貴家。四者,饒財多寶,五者,言從語用。是謂師子,檀越有此五功德,引入善道。」爾時,師子大將聞佛所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當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師子大將,已見世尊默然受請...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 四六四(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毗舍離,普會講堂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大愛道,遊於毘舍離高臺寺中,與大比丘尼眾,五百人俱,皆是羅漢諸漏已盡。爾時,大愛道聞諸比丘說:「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不過三月,當在拘夷那竭,娑羅雙樹間。」爾時大愛道便作是念:「我不堪任,見如來取滅度;亦復不堪任,見阿難取滅度,我今宜可先取滅度。」   爾時大愛道,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涅槃,卻後不過三月,在拘夷那竭,娑羅雙樹間。我今不堪見世尊,及阿難取滅度也,唯願世尊,聽我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許之。爾時,大愛道重白佛言:「自今已後,唯願世尊,與諸比丘尼說戒。」佛告之曰:「我今聽比丘尼,還與比丘尼禁禁戒,如我本所施行禁戒,無令差錯。」爾時大愛道前禮佛足,在佛前立,爾時大愛道復白佛言:「我今更不見如來顏色,亦不見將來諸佛,不受胞胎永處無為,今日違離聖顏,永更不覩。」   時大愛道繞佛七匝,亦復繞阿難七匝,盡繞諸比丘眾,便退而去。還諸比丘尼眾中,告諸比丘尼曰:「我今欲入無為涅槃界,所以然者,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汝等各宜隨所行。」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利施比丘尼,舍仇梨比丘尼,奢摩比丘尼,鉢陀柘比丘尼,婆羅柘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在一面立。爾時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諸人,聞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我等不忍見世尊,及阿難先取滅度,唯願世尊,聽我等先取滅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爾時世尊默然許之,時差摩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見世尊默然可之,前禮佛足,繞三匝便退而去,還詣本房。   時大愛道閉講堂門,擊乾椎,於露地敷坐具,騰在虛空,於虛空中坐臥經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煙,擧身放焰擧身放煙,左脅出水右脅出火,右脅出水左脅出火,前出火後出水,前出水後出火,舉身出火舉身出水。爾時,大愛道作若干變化,還在本座結跏趺坐,正身正身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而入二禪;從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從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想知滅;從想知滅起,還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還入識處;從識...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非常品第五十一 四五四(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流轉生死,經歷苦惱,於中悲泣涕泣,淚出為多耶?為恒水多乎?」爾時諸比丘白佛言:「我等觀察如來所說義,經歷生死涕泣之淚,多於恒水。」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說無有異,汝等在生死,淚多於恒水,所以然者,於生死中,亦更父母終亡,於中墮淚不可稱計,長夜之中父兄姊妹,妻子五親及諸恩愛,追慕悲泣不可稱計。是故比丘,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當說此法時,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五(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在生死中,身體毀壞流血多耶?為恒水多乎?」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我等觀察如來所說者,流血多於恒水。」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言,流血多於恒水。所以然者,在生死中或作牛羊,豬犬鹿馬鳥獸,及餘無數;所經歷苦惱,實可厭患當念捨離,如是比丘當作學。」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六(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思惟廣布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皆悉除盡。猶如以火焚燒草木,永盡無餘。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三界愛著。   昔有國王,名曰淨音響,統領閻浮地,有八萬四千城郭,有八萬四千大臣,有八萬四千宮人婇女,一一婇女各各有四侍人。爾時,音響聖王無有子息,時彼大王便作是念:『吾今領此國界,以法治化無有枉理,然我今日亦無繼嗣,設我終後門族斷滅。』時彼國王以息因緣,自歸諸天龍神,明月星辰,自歸釋梵四天王,山神樹神,下及藥草果神,願求福使我生息。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名曰須菩提,命將欲終有五瑞應,自然逼已。云何為五?又此諸天華冠不萎,此天子華冠自萎。是時諸天衣無垢坋,爾時此天子衣生垢坋。且三十三天身體香潔,光明徹照,爾時彼天子身體臭處,不可親近。又且三十三天恒有玉女,前後圍繞作倡伎樂,五欲自恣;爾時彼天子命將欲終,玉女離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座,四尺入地,設天子起座,離地四尺;然此天子命將欲終,不樂本座,是謂五瑞應自然逼已。   時須菩提天子,以有此應,...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禮三寶品第五十 四四四(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禮拜如來神寺者,當行十一法禮如來寺。云何為十一?興勇猛意有所堪故,意不錯亂恒一心故,當念專意諸止觀故,諸念永息入三昧故,意及無量由智慧故,意難觀察由其形故,意淡然靜由威儀故,意無流馳以名稱故,意無想像由其色故;梵音難及,由柔軟響故,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拜如來寺,當具此十一法,禮如來神寺,長夜之中獲得無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五(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昧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禮法,當念十一事,然後禮法。云何名為十一?有慢當除慢,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渴愛想;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斷生死淵流,夫行正法獲平等法,然此正法斷諸惡趣,尋此正法得至善處,夫正法者能斷愛網,行正法者從有至無,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槃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禮法,當思惟此十一法,然後便獲福無量,長夜之中受福無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六(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禮僧者,當專十一法,然後乃當禮僧,云何為十一?如來眾者正法成就,如來聖眾上下和合,如來僧者法法成就,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如來聖眾能掌護三寶;如來聖眾,能降伏外道異學;如來聖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禮僧者,當思惟此十一法,長夜之中獲福無量,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休勤天及人民,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七(四)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摩竭國,蜜提(土利反)羅城東,大天園中止,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後起,與阿難共於樹園中經行,佛便笑,阿難心念:「如來,無所著,等正不妄笑,今何以笑?必當有意,我當問之。」阿難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問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不妄笑,今何以笑?必當有意願聞笑意。」佛語阿難:「我當為汝說,過去賢劫初,於此中間有轉輪聖王,主四天下,名曰大天,長壽無病端正勇猛,治以正法不枉人民,有自然七寶。何等為七?一者輪寶,二者象寶,...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七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   爾時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還復縮之。爾時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見陰馬藏。時梵志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施羅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羅門,沙門剎利種,然沙門羅門皆同一道,求一解脫,唯願沙門聽我等,有得同一道乎?」佛告梵志:「汝有此見。」梵志報曰:「我有斯見。」佛告梵志:「汝當興意向一解脫,所謂正見是也。」梵志白佛言:「正見即是一解脫,復更有解脫乎?」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脫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梵志,八種之道得至涅槃。」   爾時,梵志白佛言:「頗有此眾生,知此八種道乎?」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當知無數百千眾生,知此八種之道。」梵志白佛言:「頗復有此眾生,不解此八種之道乎?」世尊告曰:「有此眾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梵志白佛言:「頗復有眾生,不得此法乎?」佛告之曰:「有此眾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種,云何為十一?所謂姦偽惡語難諫,無反覆好憎性,害父母殺阿羅漢,斷善根善事,反為惡計有我,起惡念向如來,是謂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種之道。」當說此八種道時,時彼梵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施羅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誦習,吾欲於如來所,善修梵行。諸弟子白曰:「我等亦復欲出家學道。」爾時,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長跪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出家學道。」佛告諸梵志:「善來比丘,於如來所善修梵行,漸盡苦原。」如來說此語時,五百梵志即成沙門。爾時,世尊漸與五百人,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廣與諸人說之。時五百人諸漏永盡,得上人法。   爾時翅寗梵志又白:「時到,唯願屈神。」爾時世尊,告施羅等五百比丘:「汝等各著衣持鉢。」千比丘圍繞,至城中梵志所,就座而坐,爾時翅寗梵志,見五百婆羅門,皆作沙門,即語之曰:「善哉諸人,趣道之要莫復過是。」爾時施羅比丘,為翅寗說此偈曰:   此外更無法,能勝此要者,如此之比像,善者無過是。   爾時,翅寗梵志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小留神待時,正爾更辦飲食。」世尊告曰:「所辦飲食但時貢之,勿懼不足。」是時,翅寗梵志歡喜無量,躬自行食,供養佛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飯食已訖,除去食器,以若干種華,散佛及比丘僧上,前白佛言:「...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別誦) 四三四(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放牛兒成就十一法,牛群終不長益,亦復不能將護其牛,云何為十一?於是放牛人,亦不別其色,不解其相,應摩刷而不刷,不覆護瘡病痍,不隨時放烟,不知良田茂草處,不知安隱之處,亦復不知渡牛處所,不知時宜,若縠牛時不留遺餘,盡取縠之,是時諸大牛可任用者,不隨時將護。是謂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終不能長養其牛,將護其身。   今此眾中比丘,亦復如是,終不能有所長益,云何為十一?於是比丘不別其色,不曉其相,應摩刷而不摩刷,不覆護瘡痍,不隨時放煙,不知良田茂草處,不知渡處,亦復不知安隱之處,不知時宜,食不知留遺餘,諸長老比丘亦不敬待。   云何比丘不知色?於是比丘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悉不知,如是比丘不別其色。云何比丘不別其相?於是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實而不知,如是比丘不別其相。云何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便起色想,有諸亂念;又且不守護眼根,以不善攝念,造眾殃舋,不守護眼根。如是比丘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起諸亂想,亦不守護意根,不改其行,如是比丘,應摩刷而不摩刷。云何比丘不覆護瘡?於是比丘,起欲想而不捨離,亦不除去其念,若起瞋想殺害想,起諸惡不善想,終不捨之,如是比丘不覆護瘡。云何比丘不隨時起煙?於是比丘所諷誦法,不隨時向人說,如是比丘不隨時起煙。   云何比丘,不知良田茂草?於是比丘不知四意止,如實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良田茂草處。云何比丘不知渡處?於是比丘,不別賢聖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處。云何比丘不知所愛?於是比丘於十二部,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未,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經,如是比丘不知所愛。云何比丘不知時宜?於是比丘,便往輕賤家博戲家,如是比丘不知時宜。云何比丘不留遺餘?於是比丘有信梵志,優婆塞往而請之,然諸比丘貪著飲食,不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遺餘。云何比丘,不敬長老諸高德比丘?於是比丘,不起恭敬之心,向諸有德人,如是比丘多有所犯,是謂比丘不敬長老。若比丘成就十一法,終不能於此法中,多所饒益。   若復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擁護其牛,終不失時有所饒益。云何為十一?於是牧牛人,知其色別其相,應摩刷而摩刷,覆護瘡痍,隨時而起煙,知良田茂草處,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