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愛道般涅槃分品第五十二
四六七(四)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獨孤園。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劫為長遠?」佛告比丘:「劫極長遠,不可以筭籌量,我今當與汝引譬喻,善思念之,吾今當為汝說。」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猶如大石山,縱廣一由旬,高一由旬,設有人來手執天衣,百歲一拂石猶磨滅,劫數難限。所以然者,劫數長遠無有邊際,如此非一劫百劫,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限量,無有邊際。眾生之類無明所蔽,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死此生彼無有窮已,我於其中厭患生死,如是比丘當求方便,免此愛著之想。」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八(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祇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聞法有五功德,恒不失時,云何為五?未曾聞法便聞之,已聞便受持,除去狐疑,亦無邪見,解甚深之法。是謂比丘,隨時聞法有此五功德,是故比丘,當念常聽甚深之法,此是我之教誡,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九(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毘舍離,訶婆那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師子大將,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如來告大將曰:「施主檀越有五功德,云何為五?
於是施主名聞遠布,某甲村中,有此好施之人,周窮濟乏無有愛惜,是謂師子大將,第一功德,由施主所致。復次師子大將,施主檀越若至剎利眾,婆羅門眾沙門眾中,皆無所畏亦無疑難,是謂師子,第二功德。復次,施主檀越,多為人所愛念,普來宗仰如子愛母,其心不相離,施主亦復如是,多為人所愛。復次師子,施主檀越布施之時,發歡喜心,以有歡喜則有悅豫,意性堅固,是時便自覺有樂有苦,亦不變悔,如實而自知。云何自知?知有苦諦苦習,苦盡苦出要諦,如實知之。」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施為眾福具,而逮第一義,其能憶施者,便發歡喜心。
「復次,師子長者,施主檀越布施之時,身壞命終生三十三天,又有五事勝彼諸天,云何為五?一者,顏貌豪貴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無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貴家。四者,饒財多寶,五者,言從語用。是謂師子,檀越有此五功德,引入善道。」爾時,師子大將聞佛所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當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時師子大將,已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辦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即白:「時到,今正是時,唯願大聖垂愍臨顧。」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至大將家,各次第坐。爾時師子將軍,見佛及比丘僧,已次第坐,手自斟酌種種飲食。爾時大將行食之時,諸天在虛空中,而告之曰:「此是阿羅漢,斯人向阿羅漢,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此是阿那含,此人向阿那含;此人是斯陀念,斯人向斯陀含道;此人是須陀洹,斯人向須陀洹道;是人七生往返,此人一生;此是持信此人奉法,此是利根此是鈍根,此人下卑,此人精進持戒,此人犯戒;施此人得福多,施此人得福少。」爾時師子大將,聞諸天語已,亦不經懷,見如來食已訖,除去鉢器便取小座,在如來前坐。爾時,師子大將白世尊言:「我向者有諸天,來至我所而告之曰,從羅漢至犯戒,皆具白如來,雖聞斯言亦不經懷,亦不生此念:『我當捨此施彼,捨彼施此。』然我復生斯念:『應施一切眾生,有形之類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我躬自從如來,聞說斯偈,恒在心懷而不忘失,云何名為偈?
施當普平等,終不有所逆,必當遇聖賢,緣斯而得度。
是謂世尊,斯偈所說,我躬從如來聞之,恒念奉行。」
佛告大將:「善哉!斯名菩薩之心,平等惠施,若菩薩布施之時,亦不生此念:『我當與此置此。』恒有平等惠施,亦復有此念:『一切眾生有食則存,無食則亡。』菩薩行施之時,亦復思惟此業。」便說斯偈:
夫人修其行,行惡及其善,彼彼自受報,行終不衰耗,
如人尋其行,即受其果報,為善獲其善,作惡受惡報,
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穀,各獲其果實。
「師子大將,當以此方便,知善惡各有其行,所以然者,從初發意至於成道,心無增減,不選擇人,亦不觀其地。是故師子,若欲惠施之時,恒念平等,勿興是非之心,如是師子當作是學。」爾時世尊復說嚫曰:
施歡人所愛,眾人所稱歎,所至無疑難,亦無嫉妬心,
是故智者施,除去諸惡想,長夜至善處,諸天所嘉歎。
爾時世尊說斯語已,便從座起而去。
爾時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夫施之家當施何處?」世尊告王:「隨心所歡,便於彼施。」王復白佛:「為施何處,得大功德?」佛告王曰:「汝前所問當施何處,今復問獲福功德。」王白佛言:「我今問如來為施何處,獲其功德?」
佛告王曰:「吾今還問王,隨所樂還報吾。云何大王,若有剎利子來,婆羅門子來,然愚惑無所知,心意錯亂恒不一定,來至王所而問王言:『我等當恭敬聖王,隨時所須。』云何大王,須此人在左右乎?」王白佛言:「不須也,世尊。所以然者,由彼人無有黠慧,心識不定,不堪候外敵之所致也。」佛告王曰:「云何大王?若剎利婆羅門種,多諸方便無有恐難,亦不畏懼能除外敵,來至王所而白王言:『我等隨時瞻奉聖王,唯願恩垂當見納受。』云何大王,當受斯人不?」王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當納受斯人,所以然者,由彼人堪任候外敵,無有畏難亦不恐懼。」
佛告王曰:「今比丘亦復如是,諸根完具捨五成六,護一降四,施此之人獲福最多。」王白佛言:「云何比丘捨五成六,護一降四?」佛告王曰:「於是比丘捨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如是比丘名為捨五。云何比丘成就六?王當知之,若比丘見色已,不起色想,緣此護眼根,除去惡不善念,而護眼根。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識而護意根。如是比丘成就六。云何比丘而護一?於是比丘繫念在前,如是比丘而護一。云何比丘而降四?於是比丘降,身魔欲魔死魔天魔,皆悉降伏,如是比丘降伏於四,如是大王,捨五就六護一降四,施如此之人獲福難量,大王,邪見與邊見相應,如斯之人施蓋無益。」
時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施斯之人其福難量,若比丘成就一法,福尚難量何況餘者?云何為一法?所謂身念是也,所以然者,尼乾子恒計身行意行,不計口行。」佛告王曰:「尼乾子者愚惑,意常錯亂心識不定;是彼師法,故致斯言耳。彼受身行之報,口行之報蓋不足言,意行無形而不可見。」王白佛言:「此三行中何者最重?身行耶?口行耶?意行耶?」佛告王曰:「此三行中意行最重,口行身行蓋不足言。」
王白佛言:「復何因緣故,說念意最為第一?」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後口發;口已發,便身行殺盜婬,舌根不定亦無端緒,正使彼人命終,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設耶?」王白佛言:「彼人以無意根故,致斯變耳。」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意根最為重,餘二者輕。」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之念惡即行即施,
於彼受苦輪轢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行即為,受其善根如影隨形。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如是如來,為惡之人,身行惡隨行墮惡趣。」佛告王言:「汝為觀何義,而來問我為施何人,獲福益多?」王白佛言:「我昔至尼乾子所,問尼揵子曰:『當於何處惠施?』尼乾子聞我所問已,更論餘事亦不見報。時尼乾子語我言:『沙門瞿曇作是說:「施我得福多,餘者無福,當施我弟子,不應施餘人;其有人民施我弟子者,其福不可量也。」』」
佛告王曰:「爾時為云何報之?」王白佛言:「時我便作是念:『或有斯理,惠施如來其福難量。』今故問佛,為與何處其福難量?然今世尊不自稱譽,亦不毀人。」佛告王曰:「我口不作是說:『施我得福多,餘者不得福。』但我今日所說,缽中遺餘持與人者,其福難量,以清淨之心著淨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類,蒙祐無量。』何況人形!但大王,我今所說施持戒人,其福難量,與犯戒人者,蓋不足言。
大王,當知如田家子,善治其地除去穢惡,以好穀子著良田中,於中獲子無有限量。亦如彼田家子不修治地,亦不除去穢惡而下穀子,所收蓋不足言。今比丘亦復如是,若比丘捨五就六,護一降四,如斯之人,其施惠者其福無量,與邪見之人蓋不足言。猶如大王,剎利種婆羅門種,意無疑難能降外敵,當觀亦如羅漢之人。彼婆羅門種意不專定者,當觀如邪見之人。」
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施持戒之人其福難量,自今已後,其有來求索者,終不違逆。若彼四部之眾,有所求索者,亦不逆之,隨時給與衣被飲食,床臥具,亦復施與諸梵行者。」佛告之曰:「勿作是說,所以然者,施畜生之類其福難量,況復人身乎?但我今日所說者,施持戒難計,非犯戒人。」波斯匿王白佛言:「我今重復自歸,然世尊殷勤,乃至於斯,外道異學恒誹世尊,又且世尊恒歎譽彼人;外道異學貪著利養,又復如來不貪利養,國事多猥欲還所止。」佛告王曰:「宜知是時。」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一(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殺庶母百子,即懷變悔:「我造惡源極為甚多,復用此為!由王位故殺此百人,誰能堪任除我愁憂?」波斯匿王復作是念:「唯有世尊能去我憂耳。」時復作是斯念:「我今不宜懷此愁憂,默然至世尊所,當駕王威至世尊所。」時波斯匿王告群臣曰:「汝等催駕寶羽之車,如前王法,欲出舍衛城親近如來。」群臣聞王教已,即時嚴駕羽寶之車,即來白王言:「嚴駕已訖,王知是時。」時波斯匿王,即乘羽寶車,椎鍾鳴鼓懸繒幡蓋,人從皆著鎧器,諸臣圍遶出舍衛城,往至祇洹。步入祇洹精舍,如前王法除五威儀,蓋,天冠,拂,劍,履屣,盡捨之。至世尊所頭面布地,復以手摩如來足,並自陳啟:「我今悔過改往修來,愚惑不別真偽,殺庶母百子,由王威力故,今來自悔唯願納受。」
佛告王曰:「善來大王,還就本位今當說法。」波斯匿王即從座起,禮世尊足還詣本位。佛告王曰:「命極危脆,極壽不過百年,所出無幾。人壽百年,計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計彼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三十三天正壽千歲。計人中壽壽十萬歲,復計還活地獄中,一日一夜;復計彼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還活地獄中五千歲,或壽半劫或壽一劫,隨人所作行,或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百億之歲。智者恒念普修此行,復用此惡為!樂少苦多其殃難計。是故大王,莫由己身父母妻子,國土人民,施行罪業;亦莫為王身故,而作罪本,猶如石蜜為初甜後苦,此亦如是,於短壽之中何為作惡?大王當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終不可制約,亦復不可呪術戰鬪,藥草所能抑折,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從四方來,各各相就摧壞樹木,皆悉磨滅,此四事者亦復如是。大王,當知若生來時,使父母懷憂愁苦惱,不可稱計。若老來至無復少壯,壞敗形貌支節漸緩。若病來至,丁壯之年無彼氣力,轉轉命促。若死來至斷於命根,恩愛別離五陰各散,是謂大王,有此四大,皆不得自在。
若復有人親近殺生,受諸惡原,若生人中壽命極短。若人習盜,後生貧困衣不蓋形,食不充口,所以然者,皆由取他財物故,故致斯變,若生人中受苦無量。若人婬他,後生人中妻不貞良。若人妄語,後生人中言不信用,為人輕慢,皆由前世詐稱虛偽故。若人惡言,受地獄罪,若生人中顏色醜陋,皆由前世惡言,故致斯報。若人綺語,受地獄罪;若生人中,家中不和恒被鬪亂,所以然者,皆由前身所造之報。若人兩舌鬪亂彼此,受地獄罪,若生人中,家不和恒有諍訟,所以然者,皆由前世,鬪亂彼此之所致也。若人憙憎嫉他,受地獄罪,若生人中為人所憎,皆由前世行本之所致也。若人興謀害之心,受地獄罪,若生人中意不專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興斯心故。若彼有人習於邪見,受地獄罪,若生人中聾盲瘖瘂,人所惡見,所由爾者,皆因前世行本所致也。
是謂大王,由此十惡之報,致斯殃亹受無量苦,況復外者乎?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亦莫非理,大王,諸以正法治民者,命終之後皆生天上,正使大王命終之後,人民追憶終不忘失,名稱遠布。大王當知,諸以非法治化人民,死後皆生地獄中,是時獄卒,以五縛繫之,其中受苦不可稱量,或鞭或縛或捶,或解諸支節,或取火炙,或以鎔銅灌其身,或剝其皮,或以草著腹,或拔其舌或刺其體,或鋸解其身,或鐵臼中擣,或輪壞其形,使走刀山劍樹,不令停息,抱熱銅柱。或挑其眼或壞耳根,或截手足耳鼻,已截復生。復擧身形著大鑊中,復以鐵叉擾動其身,不令息住;復從鑊中出,生拔脊筋持用治車。復使人入熱炙地獄中,復入熱屎地獄中,復入刺地獄中,復入灰河地獄中,復入刀樹地獄中。復令仰臥,以熱鐵丸使食之,腸骨五藏皆悉爛盡,從下而過。復以鎔銅而灌其口,從下而過,於中受苦惱,要當罪畢然後乃出。如是大王,眾生入地獄,其事如是,皆由前世治法不整,之所致也。」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百年習放逸,後故入地獄,斯竟何足貪?受罪難稱計。
「大王,以法治化,自濟其身父母妻子,奴婢親族,將護國事。是故,常當以法治化,勿以非法,人命極短在世須臾耳。生死長遠多諸畏難,若死來至於中呼哭,骨節離解身體煩疼。爾時無有救者,非有父母妻子,奴婢僕從國土人民,所能救也。有此之難誰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語常和悅不傷人意,作眾功德行諸善本。」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智者當惠施,諸佛所嘉歎,是故清淨心,勿有懈慢意,
為死之所逼,受大極苦惱,至彼惡趣中,無有休息時,
若復欲來時,極受於苦惱,諸根自然壞,由惡無休息,
若醫師來時,合集諸藥草,不遍其身體,由惡無休息,
若復親族來,問其財貨本,耳亦不聞聲,由惡無休息,
若復移在地,病人臥其上,形如枯樹根,由惡無休息,
若復已命終,身命識已離,形如牆壁土,由惡無休息,
若復彼死屍,親族擧塚間,彼無可恃者,唯福可怙耳。
「是故大王,當求方便施行福業,今不為者後悔無益。」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如來由福力,降伏魔官屬,今已逮佛力,是故福力尊。
「是故大王,當念作福,為惡尋當悔,更莫復犯。」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雖為極惡原,悔過漸復薄,是時於世間,根本皆消滅。
「是故大王,莫由己身修行其惡,莫為父母妻子,沙門婆羅門,施行於惡習其惡行,如是大王當作是學。」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非父母兄弟,亦非諸親族,能免此惡者,皆捨歸於死。
「是故大王,自今已後,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二(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王波斯匿,夜夢見十事,王即覺悟大用愁怖,懼畏亡國及身妻子,明日即召公卿大臣,明智道士婆羅門,能解夢相者悉來集會,王即為說夜夢十事:「誰能解者?」婆羅門言:「我能解之,恐王聞之即當不樂。」王言:「便說之。」婆羅門言:「當亡國王,及王太子王妻。」王言:「云何諸人,寧可纕厭不耶?」婆羅門言:「斯事可纕厭之,當殺太子,及王所重大夫人,邊傍侍者僕從奴婢,并所貴大臣,以用祠天王,所有臥具珍琦寶物,皆當火燒以祠於天,如是王身及國,可盡無他。」
王聞婆羅門言,大用愁憂不樂,卻入齋室思念此事,王有夫人名曰摩利,就到王所問王意故:「何以愁憂不樂?妾身將有過於王耶?」王言:「卿無過於我,但莫問是事,卿儻聞之令汝愁怖。」夫人答王:「不敢愁怖。」王言:「不須問也,聞者卿怖。」夫人言:「我是王身之半,有急緩當殺妾一人,王安隱不以為怖,願王說之。」王即為夫人說:「昨夜夢見十事,一者,見三釜羅,兩邊釜滿中央釜空,兩邊釜沸氣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二者,夢見馬口亦食,尻亦食,三者,夢見大樹生花,四者,夢見小樹生果,五者,夢見一索繩,然後有羊羊主食繩,六者,夢見狐坐金床上,食以金器,七者,夢見大牛,還從續犢子敕乳,八者,夢見黑牛群,從四面吼鳴來,相趣欲鬪,當合未合不知牛處,九者,夢見大陂池水,中央濁四邊清,十者,夢見大溪水波流正赤。夢見已即寤,大用惶怖,恐亡國及身妻子人民,今召公卿大臣,道人婆羅門,能解夢者,時有一婆羅門言:『當殺王太子,所重夫人大臣奴婢,以祠於天。』以故致愁耳。」
夫人報言:「大王莫愁夢,如人行買金,又以火燒兼石上磨,好惡自現,今佛近在祇洹精舍,可往問佛,佛解說者可隨佛說,云何信此,狂癡婆羅門語,以自愁苦乃至於斯?」王方喜寤,即召左右傍臣,速嚴駕車騎,王乘高蓋之車,乘騎侍從數千萬人,出舍衛城到祇洹精舍,下步到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昨夜夢見十事,願佛哀我事事解說。」佛告王曰:「善哉大王,王所夢者,乃為將來後世,現瑞應耳。後世人民不畏禁法,普當淫泆貪有妻息,放情婬嫟無有厭足,妬忌愚癡,不知慚不知愧,貞潔見棄佞諂亂國。王夢三釜羅,兩邊釜滿中央釜空,兩邊釜沸氣相交往,不入中央釜中者,後世人民,皆當不足養親貧窮,同生不親近反親他人,富貴相從共相饋遺,王夢見一事,正為此耳。王夢見馬口亦食,尻亦食,後世人民大臣,百官長吏公卿,廩食於官復食於民,賦歛不息下吏作姦,民不得寧不安舊土,王夢見二事,正為此耳。王夢大樹生華,後世人民多逢驅役,心焦意惱常有愁怖,年未滿三十,頭髮皓白,王夢見三事,正為此耳。王夢見小樹生果,後世女人年未滿十五,便行求嫁,抱兒來歸不知慚愧,王夢見四事,正為是耳。王夢見一人索繩,後有羊羊主食繩,末後世人夫聟行賈,或入軍征,遊洋街里朋黨交戲,不肖之妻在家,與男子私通栖宿,食飲夫財快情恣欲,無有愧陋。夫亦知之效人佯愚,王夢見五事,正為此耳。
王夢見狐上金床,食用金器,後世人賤者當貴,在金床上坐,食飲重味,貴族大姓當給走使,良人作奴婢,奴婢為良人,王夢見六事,正謂此耳。王夢見大牛,還從犢子下敕乳,後世人母當為女作媒,將他男子與共房室,母住守門從得財物,持用自給活,父亦同情佯聾不知。王夢見七事,正謂此耳。」王夢見黑牛,從四面群來,相趣鳴吼欲鬪,當合未合不知牛處,後世人國王大臣,長吏人民,皆當不畏大禁,貪婬嗜欲畜財貯產,妻子大小皆不廉潔,婬妷饕餮無有厭極,嫉妬愚癡不知慚愧,忠孝不行佞諂破國,不畏上下,雨不時節氣不和適,風塵暴起飛沙折木,蝗蟲噉稼使茲不熟,帝王人民施行如此,故天使然,又現四邊起雲,帝王人民皆喜,各言:『雲以四合今必當雨。』須臾之間雲各自散,故現此怪,欲使萬民改行,守善持戒畏懼天地,不入惡道,貞廉自守一妻一婦,慈心不怒,王夢見八事,正謂此耳。王夢見大陂水,中央濁四邊清,後世人在閻浮地內,臣當不忠子當不孝,不敬長老不信佛道,不敬明經道士,臣貪官賜子貪父財,無有反復不顧義理。邊國當忠孝,尊敬長老信樂佛道,給施明經道士,念報反復,王夢見九事,正謂此耳。王夢見大溪水,流波正赤,後世人諸帝王國王,當不厭其國,興師共鬪,當作車兵馬兵,當相攻伐還相殺害,流血正赤,王夢見十事,正謂是耳。盡皆為後世人之事耳,後世人若能心存佛道,奉事明經道人者,死皆生天上,若作愚行,更共相殘者,死入三惡道,不可復陳。」
王即長跪,叉手受佛教,心中歡喜,得定慧無復恐怖,王便稽首作禮,頭面著佛足。還宮重賜夫人,拜為正后,多給財寶資令施人,國遂豐樂。皆奪諸公卿大臣,婆羅門俸祿,悉逐出國不復信用,一切人民,皆發無上正真之道。王及夫人禮佛而去。
爾時,婆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