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非常品第五十一
四五四(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流轉生死,經歷苦惱,於中悲泣涕泣,淚出為多耶?為恒水多乎?」爾時諸比丘白佛言:「我等觀察如來所說義,經歷生死涕泣之淚,多於恒水。」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說無有異,汝等在生死,淚多於恒水,所以然者,於生死中,亦更父母終亡,於中墮淚不可稱計,長夜之中父兄姊妹,妻子五親及諸恩愛,追慕悲泣不可稱計。是故比丘,當厭患生死,去離此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當說此法時,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五(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在生死中,身體毀壞流血多耶?為恒水多乎?」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我等觀察如來所說者,流血多於恒水。」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言,流血多於恒水。所以然者,在生死中或作牛羊,豬犬鹿馬鳥獸,及餘無數;所經歷苦惱,實可厭患當念捨離,如是比丘當作學。」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六(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思惟廣布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皆悉除盡。猶如以火焚燒草木,永盡無餘。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三界愛著。
昔有國王,名曰淨音響,統領閻浮地,有八萬四千城郭,有八萬四千大臣,有八萬四千宮人婇女,一一婇女各各有四侍人。爾時,音響聖王無有子息,時彼大王便作是念:『吾今領此國界,以法治化無有枉理,然我今日亦無繼嗣,設我終後門族斷滅。』時彼國王以息因緣,自歸諸天龍神,明月星辰,自歸釋梵四天王,山神樹神,下及藥草果神,願求福使我生息。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名曰須菩提,命將欲終有五瑞應,自然逼已。云何為五?又此諸天華冠不萎,此天子華冠自萎。是時諸天衣無垢坋,爾時此天子衣生垢坋。且三十三天身體香潔,光明徹照,爾時彼天子身體臭處,不可親近。又且三十三天恒有玉女,前後圍繞作倡伎樂,五欲自恣;爾時彼天子命將欲終,玉女離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座,四尺入地,設天子起座,離地四尺;然此天子命將欲終,不樂本座,是謂五瑞應自然逼已。
時須菩提天子,以有此應,爾時釋提桓因,告一天子曰:『汝今往至閻浮地,語音響王曰:「釋提桓因致敬無量,興居輕利遊步康強。閻浮地無有德之人,與王作息,但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曰須菩提,今有五瑞應自然逼已,必當降神與王作息。雖爾年壯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彼天對曰:『如是天王,受天王教。』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閻浮地。爾時,音響大王在高樓上,及持蓋一人,是時,彼天在樓上虛空中,告王曰:『釋提桓因致敬無量,遊步康強興居輕利。閻浮地無有德之人,與王作息;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須菩提,今有五瑞應以逼於己,當降神下應與王作息。但年壯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時音響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報天曰:『今來所告甚過大幸,但降神與我作息,欲求出家終不違逆。』是時,彼天還至釋提桓因所,即白天王:『音響王者甚愛所白,音響王言:「但使降神,欲出家者終不違逆。」』
時釋提桓因,便往至須菩提天子所,語須菩提天子言:『汝今發誓,願生音響人王宮中,所以然者,音響人王無有子息,恒以正法治化。汝昔有福造眾功德,今應降神生彼宮中。』須菩提天子曰:『止止天王,我不樂願生王宮中,意欲出家學道,在王宮者學道甚難。』釋提桓因告曰:『汝但發願生彼王宮中,我當將護,令汝出家學道。』比丘當知爾時,須菩提天子,即發誓願生王宮中。是時,音響人王與第一夫人,共相交接覺身懷妊。是時夫人白音響王曰:『大王,當知我今覺身有妊。』時王聞已,踊躍歡喜不能自勝,更以殊特布好坐具,食以甘美如王無異,是時夫人經八九月,生一男兒極為端正,顏貌奇特世之希有。時音響王,召諸外道梵志,群臣使令占相,以此因緣本末,具向諸相師說。諸婆羅門報曰:『唯願大王當察此理,今生太子世之殊特,昔為天子名須菩提,今尋前號名須菩提。』時諸相師立姓號已,各從座起而去。
時王子須菩提,為王所敬重,未曾離目前,是時音響王便作是念:『我昔日已來無有子息,緣子息故禱謝諸天,使有一子,經歷爾許時,今方生子。然天帝所記,當出家學道,我今要設巧便,使不出家學道。』是時,音響王為太子故,設三時宮殿,寒時設溫殿,熱時設涼殿,不寒不熱時,設適時宮殿。與設四種宮女居處,第一宮有六萬婇女,第二有六萬婇女,第三有六萬婇女,第四有六萬婇女,各有侍從四人,作轉關坐具,令彼太子於上而坐臥。若須菩登王子,意欲在前遊戲,是時諸婇女輒在前立,是時彼坐具隨身迴轉,前有六萬婇女,及侍者有四。若彼意欲在後遊戲,是時坐床輒隨身迴。若復欲與諸婇女共相娛樂,是時坐具隨身迴轉,使王子須菩提,意在五欲不樂出家。
是時釋提桓因,夜半非人之時,便往至王子須菩提所,在虛空中,告須菩提王子曰:『王子,昔日豈不作是念乎?若我在家年壯盛時,當出家學道,今日何故,在五欲中而自娛樂?意不復願出家學道乎?然我亦有斯言,勸樂王子使出家學道;今正是時,設不出家學道者,後悔無益!』釋提桓因說斯語已,便退而去。時王太子須菩提,在宮人中便生此念:『音響王者,已與我作愛欲羅網,因緣此愛欲羅網故,不得出家學道。我今可斷此羅網,不與穢濁所拘牽,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在空靜之處,勤學經業使令日新。』是時,王子須菩提重作是念:『音響父王,有此數萬婇女,前後圍繞,我今當觀察,頗有斯理在世永存乎?』
爾時,王子須菩提遍觀宮裏,無有女人久存世者。時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何故觀於外物?當觀身內因緣所起,今此身中,頗有髮毛爪齒,骨髓之屬,久存於世乎?』從頭至足,觀三十六物污露不淨,然自觀察無一可貪,亦無真實幻偽非真;皆歸於空,不久我存於世。」是時,王子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當斷此羅網,出家學道。』是時須菩提,觀此五受陰身,所謂此色苦,此色習,此色滅,此色出要。痛想行識苦,識習,識滅,識出要。爾時觀此五陰身已,所謂習法皆是盡法,即於座上得辟支佛。時須菩辟支佛,以覺成佛便說斯偈: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飛在虛空而去,在一山中獨在樹下,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爾時音響王告傍臣曰:『汝往觀須菩提宮內,王子為寤安隱乎?』爾時大臣受王教令,即往至王子宮內,然所寢內室門戶牢固。時彼大臣還至王所,前白王言:『王子寤寐安隱,門戶牢固。』時王再三問:『汝往看王子為善眠乎?』爾時彼臣復至宮門,然門戶牢固,復往白王:『王子在宮眠寐不覺,門戶牢固至今不開。』時音響王復作是念:『我息王子,少時猶不眠寐,何況今日年壯盛時,有眠寐乎?宜自往看知子吉凶,我子將不得疾病也?』
是時音響王,即往至須菩提宮內,至門外立告一人曰:『汝今施梯踰墻入內,與吾開門。』彼人受王教勅,即施梯踰墻入官,與王開門。時王入內觀內宮中,所臥床空不見王子,不見已告婇女曰:『王子須菩提今為所在?』諸婇女曰:『我等不知王子所在?』時音響王聞斯語已,自投乎地良久方穌,是時音響王告群臣曰:『我息小時猶生斯念:『設我長大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然今王子,必當捨我出家學道,汝等各各四面求索,王子竟為所在?』即時群臣乘駕流馳,處處求索。
爾時,有臣逕往至彼山中,中道復作是念:『若王子須菩提,出家學道者,必當在此學道。』爾時大臣遙見,王子須菩提在一樹下,結跏趺坐。時臣便生斯念:『此是王子須菩提。』熟視察之還詣王所,前白王言:『王子須菩提,近在山中樹下,結跏趺坐。』時音響王聞斯語已,即往至彼山中,遙見須菩提在山樹下,結跏趺坐,復自投于地:『我息昔日自誓願曰:「設我年向二十,當出家學道。」今將不誤。又且天告我言:「汝子必當學道。」時音響王直前,語須菩提曰:『汝今何故,捨我出家學道?』時辟支佛默然不對,王復告曰:『汝母極懷愁憂,須見汝乃食,時起詣宮。』時辟支佛不言不語,默然而住。時音響王即前捉手,亦不動搖,王復告群臣曰:『王子今日已取命終,釋提桓因先來告我:「汝應得息,但當出家學道。」然今王子已出家學道,今興此舍利詣王國界,當蛇旬之。』
時彼山中諸神祇,現半身白王曰:『此是辟支佛,非是王子,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所以然者,我是過去諸佛弟子,諸佛亦有此教,世有四人應與起偷婆,云何為四?如來,至真,等正覺應起偷婆,辟支佛應起偷婆;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轉輪聖王應起偷婆。當蛇旬轉輪聖王身時,蛇旬如來,辟支佛身亦復如是。』爾時音響王復語天曰:『當云何供養蛇旬,轉輪聖王身?』樹神報曰:『轉輪聖王與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轉輪聖王身,以白淨劫波育衣,纏裹其身;復以綵畫之衣,而覆其上而著槨中;復以鐵蓋而蓋其上,處處施釘;復以百張白疊而裹其槨,以種種雜香積在乎地,以鐵槨安著其中,七日七夜之中,華香供養懸繒幡蓋,作倡伎樂。過七日後,復取王身而蛇旬之,以取舍利。蛇旬復經七日七夜,供養不絕,於四衢道中而起偷婆,復以香華幡蓋,種種供養。大王當知,供養轉輪聖王舍利,其事如是;諸佛如來,辟支佛,阿羅漢亦復如是。』
時音響王語彼天曰:「以何因緣,供養轉輪聖王身?以何因緣供養佛,辟支佛,阿羅漢身?」天報王曰:『轉輪聖王以法王法,自不殺生,復教也人使不行殺。自不與不取,復教他人使不竊盜。己不婬妷,復教也人不犯他妻。己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鬪亂彼此,嫉妒恚癡,己意專止恒行正見,亦使他人習其正見,是謂大王,由此因緣,轉輪聖王應起偷婆。』王問天曰:『復以何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天報王曰:『漏盡阿羅漢比丘,欲愛已盡,瞋恚愚癡已除,已度有至無為,是世間良祐福田,由此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王復問曰:『以何因緣,辟支佛應起偷婆?』天報王曰:『辟支佛者無師自覺,出世甚難,得現法報脫於惡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緣,辟支佛應起偷婆。』王復問曰:『以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天報王曰:『如來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聲聞,辟支佛所能逮,轉輪聖王所不能及,世間群萌所不能及也。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來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護者與作覆蔭,盲者作眼目,與諸疾病作大醫王,天及世人魔若魔天,摩不宗奉,可敬可貴,迴於惡趣令至善處。是謂大王,由此因緣,如來應起偷婆。是謂大王,由此因緣本末,四種之人應起偷婆。』爾時音響王語彼天曰:「善哉善哉!神天,我今受汝教,令供養此舍利,當如供養辟支佛。」
爾時音響王告諸人曰:『汝等各輿,須菩提辟支佛舍利,往王國界。』群臣聞王教已,臥著金床輿詣國界。是時音響王,即勅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辟支佛身,以劫波育衣蓋其上,處處安釘極令牢固,以百張白疊而覆其上,取種種好香,以辟支佛身而著其中,七日七夜香華供養。過七日後,蛇旬辟支佛舍利,復供養七日作倡伎樂,於四衢道頭起一偷婆,後以香華繒綵幡蓋,作倡伎樂而供養之。
比丘當知,其有眾生恭敬供養,辟支佛舍利者,命終之後,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眾生,思惟無常之想,迴三惡趣生天人中。諸比丘,汝等莫作斯觀,爾時音響王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其思惟無常想者,多所饒益,我今觀此義已,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憍慢永無遺餘,猶如以火焚燒草木,高好講堂窗牖門閾,永盡無餘。比丘,思惟無常想,亦復如是,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永無遺餘。是故比丘,當盡心意無令違失。」當說斯法時,於彼座上,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說說歡喜眾行。
四五七(四)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心五弊而不斷,不除心五結,彼比丘比丘尼,日夜於善法損減,而無增益。云何心五弊而不斷?於是比丘,有狐疑心於如來所,亦不解脫,亦不入其正法,彼人心不在諷誦,是謂斯比丘心弊不斷。復次,比丘有疑心於正法,亦不解脫,亦不入其正法,彼人亦不諷誦,是謂斯人心弊不斷。復次比丘,有疑心於聖眾,亦不解脫,亦不施意向和合眾,亦復不在道品法中,是謂斯比丘心弊不斷。復次,比丘犯於禁戒,不自悔過,彼比丘已犯禁戒,不自改悔,亦不施心在道品之中,是謂斯比丘心弊不斷。復次,比丘心意不定,而修梵行:『我以此梵行之德,生於天上若諸神祇。』然彼比丘,以此心行修於梵行,心不專在道品之中,心已不在道品之中,是謂心弊不斷,如是比丘心五弊不斷。
云何比丘心五結不斷?於是比丘懈怠不求方便,彼比丘已有懈怠,不求方便,是謂斯比丘心結不斷。復次,比丘恒喜多妄,貪在眠寐;彼比丘以喜多妄,貪在眠寐,是謂斯比丘,第二心結不斷。復次,比丘意不定,恒喜多亂,彼比丘心已亂不定,是謂比丘,第三心結不斷。復次,比丘根門不定,彼比丘己根門不定,是謂比丘,第四心結不斷。復次,比丘恒喜在市,不在靜處,是謂比丘,第五心結不斷。若比丘比丘尼,有此五心弊,五心結不斷,彼比丘比丘尼,晝夜之中善法斷絕,無有增益。猶如雞子,若八若十二,不隨時覆蔭,不隨抱不隨時將護,彼雞雖生此念:『使我雞子得全無他。』然此雞子終不安隱,所以然者,皆由不隨時將護之所致,後復斷壞不成其子。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結不斷,五心弊不除,晝夜之中於善法減,無有增益。
若彼比丘比丘尼,五心結斷五心弊除,晝夜之中善法增益,無有損減。猶如雞子若八若十二,隨時將護隨時育養,隨時蔭覆,彼雞雖生斯念:『使我雞子全不成就。』然彼雞子自然成就,安隱無為,所以然者,隨時長養令得無為,時諸雞子尋得出外,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弊斷五心結除,彼比丘比丘尼,於長夜之中善法增益,無有損減。是故比丘比丘尼,當施設心,無有猶豫狐疑於佛,猶豫狐疑於法,猶豫狐疑於眾。具足於戒律,心意專正無有錯亂,亦不興意希望餘法 亦不僥倖修梵行:『我當以此行法,作天人身神妙尊豪。』若復比丘比丘尼,無有狐疑於佛法聖眾,亦無犯戒無所漏失,我今告汝重囑累汝,彼比丘當趣二處,若生天上若在人中。猶如人處極熱之中,兼復飢渴,遇得陰涼之處,得冷泉水飲,彼人雖生斯念:『我雖遇陰涼水飲之,猶不斷飢渴。』但彼人暑熱已盡,飢渴已除。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無狐疑猶豫於如來所者,彼比丘便趣二處,若生天上若處人中。若比丘比丘尼,當求方便,斷心五弊除心五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八(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或有是時,王威不普盜賊競興,賊已競興,村家城廓人民之類,皆悉敗亡,或遭遇飢饉取命終者。設彼眾生,於飢饉取命終者,皆墮三惡趣。今此精進比丘,亦復如是,若持戒少,爾時惡比丘競起,惡比丘已競起惡,正法漸衰增益非法,非法已增益,其中眾生皆隨三惡道。
若復是時,王威遠接賊便隱藏,王已遠接,城廓村落人民熾盛。今此精進比丘,亦復如是;若持戒完具,爾時犯戒比丘漸漸衰耗,正法興隆非法衰耗,其中眾生命終之後,皆生天上人中。是故比丘,當念具足戒律,威儀禮節無令缺減。如是比丘當作是說。」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九(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寧常眠寐,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寧以火燒鐵錐,而烙于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比丘已為識所敗,必當趣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今我所以說者何?彼人寧常睡眠,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寧以利錐剌壞其耳,不以聽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寧恒睡眠,不於覺寤起於亂想。寧以熱鉗壞其鼻根,不以聞香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已為識所敗,便隨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寧以利劍截斷其舌,不以惡言麁語,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寧常睡眠,不於覺寤興起亂想。寧以熱銅葉纏裹其身,不共長者居士,婆羅門女共相交接。設與交接語往返者,必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諸正謂此耳。寧恒睡眠,不以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已壞聖眾墮五逆罪,億千諸佛終不療救。夫鬪亂眾者,必當墮不救之罪,是故我今說寧常睡眠,不於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受無救之罪。是故比丘,當將護六情,無令漏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七)
聞如是,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那邠祁長者有四兒,不事佛法聖眾,亦復不自歸命佛法聖眾,是時,八阿那邠祁長者,告四兒曰:「汝等各各自歸佛法聖眾,長夜之中獲福無量。」諸兒白父:「我等諸子不堪任,自歸佛法聖眾。」阿那邠祁長者告曰:「我今各賜卿等純金千兩,隨我教勅,自歸命佛法聖眾。」諸子白言:「我等不堪任,自歸佛法聖眾。」父復告曰:「加賜汝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兩純金,宜當自歸佛法聖眾,長夜之中獲福無量。」爾時諸子聞斯語已,默然受之,是時諸子,白阿那邠祁長者曰:「我等當云何,自歸佛法聖眾?」阿那邠祁長者報曰:「汝等盡來,隨吾至世尊所,若世尊有所說者,汝等當念奉行。」諸子白父:「如來今為所在?去此遠近?」其父報曰:「今如來,至真,等正覺近在舍衛,止吾園中。」
時阿那邠祁,將四兒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四子,不自歸佛法聖眾,近昨各賜五千兩金,勤令事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各與說法,使長夜之中受福無量。」爾時世尊與長者四子,漸漸說法勸令歡喜,長者諸子聞佛說法,踊躍歡喜不能自勝,前自長跪白世尊言:「我等各各,自歸世尊正法聖眾,自今已後不後殺生,乃至不飲酒。」如是再三。時阿那邠祁長者,白世尊言:「若使有人,出物雇人使事佛者,其福云何?」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長者!乃致斯問天人得安,乃能問如來斯義,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說。」時長者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有四大藏,云何為四?有伊羅鉢龍,在乾陀衛國,此名一藏,無數珍寶積滿其宮。復有斑稠大藏,在蜜締羅國,珍寶積聚不可稱計。復有賓伽羅大藏,在須賴吒國,珍寶積聚不可稱計。有蠰佉大藏,在婆羅奈國,珍寶積聚不可稱計。設閻浮地男女大小,各各探抱四年四月四日,取伊羅鉢藏者終不減少。斑稠藏四年四月四日,各來取者不知減少。賓伽羅藏四年四月四日,各各取者不知減少。蠰佉大藏在婆羅奈國,四年四月四日,取者不知減少。是謂四大寶藏,若閻浮地男女大小,各各探抱,經四年四月四日,不知減少。
將來之世,有佛名彌勒出現於世,爾時國界名雞頭,王所治處,東西十二由延,南北七由延,人民熾盛穀米豐登,雞頭王治處,繞城七匝有四池水,各縱廣一由延,金沙在下,優鉢蓮華拘勿頭花,分陀利華各生其中,水像金色銀色,水精色琉璃色。設銀水凝凍化成為銀,若金水凍化成為金,若琉璃水凍化為琉璃,若水精水凍化為水精。長者當知,爾時有四大城門,銀池水中金作門閾,金池水中銀作門閾,琉璃池中水精作門閾,水精池中琉璃作門閾。長者當知,爾時雞頭城中周匝懸鈴,是時,鈴響皆出五樂之音,爾時城中,恒有七種之聲,云何為七?貝聲鼓聲琴聲,小鼓聲圓鼓聲鞞鼓聲,歌舞聲為七。爾時雞頭城中,生自然粳米,皆長三寸極為香美,出眾味上。尋取尋生,皆不見所取之處。爾時有王名蠰佉,以法化治七寶具足。
長者當知,爾時典藏人名為善寶,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寶藏處所。有主之藏自然擁護,無主之藏便奉上王。爾時伊羅鉢龍王,般稠龍王,賓伽羅龍王,蠰佉龍王,是時四龍王主典寶藏,皆往至善寶典藏所,而語之曰:『欲所須者,我等相給。』時四龍王:『唯願奉上四藏之寶,以自營已。』時善寶典主,即取四藏之寶,奉上蠰佉王金寶羽車。」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伊羅在乾陀,般稠在蜜絺,賓伽須賴國,蠰佉婆羅國,
此是四寶藏,種種藏充滿,爾時當出現,功德之所至,
奉上彼聖王,金銀寶羽車,諸神皆擁護,長者受其福。
「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教化人民。長者,當知爾時善寶典藏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藏主者,今長者是也。時蠰佉王,以金銀廣作福德,將八萬四千大臣,前後圍繞,往至彌勒所,出家學道。爾時,典藏亦復廣作福德,亦出家學道,盡於苦際,皆由長者將導四子,使自歸於,佛法比丘僧,緣是功德,不墮三惡趣。復緣此德得四大藏,亦緣此報,與蠰佉作典藏主,即於彼盡於苦際,所以然者,歸佛法僧,其德不可量。其有自歸佛法眾者,其福如是。是故長者,當慈愍有形之類,求其方便向佛法眾,如是長者當作是學。」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座起繞佛三匝,作禮而去,及其四子亦復如是。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及四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一(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那邠祁長者,身抱重患,時舍利弗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見阿那邠祁長者,身抱重患,尋告阿難曰:「汝來共至,阿那邠祁長者所問訊。」時阿難報曰:「宜知是時。」爾時,阿難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以次漸漸,至阿那邠祁長者家,即便就座。時舍利弗即於座上,語阿那邠祁長者曰:「汝今所疾有增有損乎?覺知苦痛漸漸除,不至增劇耶?」長者報曰:「我今所患極為少賴,覺增不覺減。」
舍利弗報曰:「如今長者當憶佛,是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當追憶念法,如來法者極為甚深,可尊可貴無與等者,賢聖之所修行。亦當念僧,如來眾者,上下和順無有諍訟,法法成就。聖眾者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僧者四雙八輩,此名如來聖眾,可尊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長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稱計,獲甘露滅盡之處。
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聖眾,墮三惡趣者,終無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處天上人中。然後長者,不起於色,亦不依色而起於識;不起於聲,不依聲而起於識;不起香,不依香而起於識;不起於味,不依味而起於識;不起細滑,不依細滑而起於識;不起意,不依意而起於識;不起今世後世,不依今世後世而起於識;不起於愛,莫依愛而起於識,所以然者,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死,愁憂苦惱不可稱計。是謂有此五苦盛陰,無有我人壽命,士夫萌兆有形之類。若眼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所謂因緣法者,緣是有是無是則無,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無有而生已有而滅,亦復不知來處,亦不知去處,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是謂長者,名為空行第一之法。」
是時,阿那邠祁長者,悲泣涕零不能自止,時舍利弗,語阿那邠祁曰:「以何因緣悲感乃爾乎?」長者報曰:「我不悲感,所以然者,我昔來數承事佛,亦復尊敬諸長老比丘,亦不聞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演說。」是時,阿難語阿那邠祁長者曰:「長者當知,世間有二種之人,如來之所說,云何為二?一者知樂,二者知苦。彼習樂之人,所謂尊者耶輸提族姓子是;彼習苦之人,婆伽梨比丘是。又復長者,耶輸提比丘解空第一,信解脫者婆伽梨比丘。又復長者,知苦之人知樂之人,二人心俱解脫,二俱如來弟子無與等者,由其不沒不生,二人勤受佛教,亦無懈廢。但心有增減故,人有知者有不知者,如長者之所說:『我昔已來承事諸佛,恭敬長老比丘,初不聞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說。』耶輸提比丘觀視於地,而心得解脫。婆伽梨比丘視於刀,即時心得解脫。是故長者,當作如婆伽梨比丘之比。」是時舍利弗廣與說法,勸令歡喜,使發無上之心,即從座起而去。
舍利弗,阿難去未久,須臾之頃,阿那邠祁長者命終,便生三十三天。爾時,阿那邠祁天子,有五事功德,勝彼諸天,云何為五?所謂天壽天色天樂,天威神天光明。爾時,阿那邠祁長者,便作是念:「我今獲此天身,皆由如來之恩,今我不宜於五欲自娛樂,先應至世尊所,拜跪問訊。」時阿那邠祁天子,將諸天人前後圍繞,持諸天花散如來身上,時如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在虛空中,叉手向世尊便說斯偈:
此是祇洹界,仙人眾娛戲,法王所治處,當發歡悅心。
爾時,阿那邠祁長者,說斯偈已,如來默然可之。時彼天子即生此念:「如來已然可我。」即捨神足在一面立。時阿那邠祁天子,白世尊言:「我是須達,又名阿那邠祁,人所明了,亦是如來弟子受聖尊教,今取命終,生三十三天。」世尊告曰:「汝由何恩今獲此天身?」天子白佛:「蒙世尊之力,得受天身。」時阿那邠祁天子,復以天華散如來身上,亦散阿難及舍利弗身上,遍遶祇洹七匝,還沒不現。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昨夜有天子來至我所,便說斯偈:
此是祇洹界,仙人眾娛樂,法王所治處,當發歡悅心。
是時,彼天子繞祇洹七匝,便退而去。汝今阿難,汝頗識彼天子乎?」阿難白佛言:「必當是阿那邠祁長者也。」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善哉!乃能以未知智,而識彼天子,所以然者,彼是阿那邠祁天子。」阿難白佛言:「阿那邠祁,今生天上為名何等?」世尊告曰:「即名阿那邠祁,所以然者,彼天即生之日,諸天各各有此言:『此天子在人中時,是如來弟子,恒執心普施一切,周窮濟乏,作此功德已,此是三十三天,今故續名阿那邠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阿難比丘有大功德,智慧成就,阿難比丘今在學地,智慧無與等者,所以然者,阿羅漢所應知者,阿難便知之。過去諸佛世尊,所應學者,阿難皆明了知。過去時亦有斯人,聞便了知;如我今日阿難比丘,瞻望方知之:『如來須是,如來不須是。』過去諸佛弟子,入三昧方知未然之事;如我今日阿難比丘,覩便曉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弟子博有所知,有勇猛精進,念不錯亂多聞第一,堪任執事,所謂阿難比丘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二(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那邠祁長者,有兒婦名曰善生,顏貌端正,面如桃華色,王婆斯匿大臣之女,憑其姓望恃其豪族,亦不恭敬姑嫜,及其夫聟,亦不事佛法及比丘僧,亦不敬奉三尊。
是時阿那邠祁長者,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長者白世尊言:「近與兒取婦,是婆斯匿王,第一大臣之女,自恃其姓望,不奉事三尊,長老尊卑。唯願世尊當與說法,使發歡喜心開意解。」爾時如來默然,許可長者所說。時長者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當受我請,及比丘僧。」爾時長者,以見如來默然受請,即從座起,禮佛三匝而去,還至家中,辦具種種飲食,敷好坐具尋白:「時至,唯願世尊當受我請,飲食已具。」爾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至長者家就座而坐。爾時長者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坐。
爾時世尊,告善生女人曰:「長者女,當知夫為婦人有四事,云何為四?有婦如似母,有婦似親親,有婦似賊,有婦似婢。汝今當知婦似母者,隨時瞻視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養。爾時諸天便復將護,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謂長者女,此名婦人似母者也。彼云何有婦似親親?於是長者婦見夫已,無有增減之心,同其苦樂,是謂其人似親親者也。彼云何名為婦如似賊?於是女人若見夫已,便懷瞋恚憎嫉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禮拜,見輒欲害心在他所。夫不親婦,婦不親夫,不為人所愛敬,諸天不擁護,惡鬼侵害,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是謂斯人如似賊也。彼云何名婦人如似婢也?於是賢良之婦,見夫主隨時瞻視,忍其言語終不還報,忍其寒苦,恒有慈心於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耗。』以此之事諸天擁護,若人非人皆悉愛念,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長者女,有此四婦,汝今為在何條?」
時彼女人,聞世尊說此語已,前禮佛足白世尊言:「唯願世尊,我今改往修來,更不敢為!自今已後常行禮法,如似婢也。」是時,善生女人還至夫所,頭面禮足:「唯願瞻視,當如婢也。」是時善生女人,復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想,婬為大穢。是時世尊,已知女人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與女人說之,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猶如新衣易染為色,此亦如是,分別諸法,善解深妙之義,自歸三尊而受五戒。
爾時善生女人,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六三(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言:「世尊恒稱譽豪尊高位,不說卑賤。然我世尊,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使得出家學道。
佛告舍利弗:「汝等自稱言:『不歎豪尊不說卑賤,處中而說,得出家學道。』然我今日亦不說,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願樂,如彼糞除,少尚極臭何況積多!今受生分亦復如是,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由有有生,由生有老,由老有病有死,愁憂苦惱,何可貪樂?便成五盛陰身。吾今觀此義已,而作是說,一生二生猶尚苦難,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
若當舍利弗意欲生者,便當發願生豪貴家,不生卑賤,所以然者,舍利弗,眾生長夜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然我,舍利弗,處豪貴家是剎利種,出轉輪聖王,設我不出家學道者,應為轉輪聖王,今捨轉輪聖王位,出家學道成無上道。夫生卑賤家者,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是故舍利弗,當求方便降伏於心,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
爾時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眾行。
增壹阿念經卷第四十九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