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藏經17,佛說決定總持經

NO. 811 佛說決定總持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八丘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八萬,一切大聖神通已達,皆不退轉究竟諸法,已逮總持辯才微妙,曉了善權方便之宜,善學無數菩薩禁戒,入于深要,體解十二緣起合會,行無所造空無想願,不起不生,一切諸法使入一道,諸通慧海攬攝法藏,其意廣普聖覺無際,明識眾義分別美辭,章句之趣。所問則答靡不通暢,得眾生意解諸結縛,心等如空無有憎愛,離於眾垢寂然永安。達無瑕疵成大乘場,演智慧光降伏外學,猶如日明消螢火耀,及摩尼珠火電之暉。絕去放逸棄諸顛倒,所計有常斷滅之觀。了知無我無壽無命,無人無養,寂然觀察諸所興起,無央數劫行菩薩道,被正德鎧開化一切,六度無極修於四恩,從權方便出生死道,以斯開導迷惑之眾,示于禍福救拔苦惱,令不復造生死根栽,皆得進趣至三昧門,其名曰無憂首菩薩,師子樂菩薩,光英菩薩,梵音響如雷雨菩薩,無量德寶菩薩,雜花菩薩,若干瓔珞莊嚴菩薩,石磨王菩薩,法雨菩薩,蓮華首藏王菩薩,壞虛厭意見菩薩,大智光明菩薩,辯演若干種王菩薩,如是等類菩薩八萬。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遶而為說經,其法名曰決總持門。彼時會中,有族姓子等輩十人,咸共聽受聞如來,宣決總持門,欣然踊躍善心生焉,棄捐睡眠樂處閑居,修止足德專志經行,夙夜精進無敢懈怠,離於放逸貪欲之想,如是慇懃不廢精誦,至于七年。終竟七載其心馳騁,不得須臾定息一時,何況乃常逮總持門,不得所願其意患厭。節德閑居樂於睡眠,廢於精進不復經行,捨欲之事,不復修學總持之門。釋沙門服捨戒就賤,迷惑志性求聖教短,皆歸居家還習五業。 於時世尊為王阿闍貫,決虛妄疑已除猶豫,七日寂然則演聖威,因令其王不為放逸,心懷諍訟,解散王結一切調戲,諸所見縛。竟七日已,與七億人往詣佛所,欲啟受法,十族姓子求聖短者,亦侍從王在於大眾。是時座中有一菩薩,名無怯行,致得總持,從無數劫成就法忍,逮無從生無有顛倒,辯才無量入一切智,正慧道力分別隨順,度無極行,曉無思議總持門品,普見一切眾生志性,根元所護,應可化者而為說法,不失其本。即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惟天中天,此族姓子等類十人,出家修道,夙夜精進七歲不懈,欲求總持所願不獲,失其本志捨沙門服,還家居業察聖教短。惟願世尊演說法義,以權方便如應開化,令族姓子改往修來,當自歸命無上大道。」佛告無怯行菩薩:「斯族姓子,乃往過去久遠世時,謗毀佛法不肯聽受,以用謗毀佛法故,由是所致,不得疾獲無上大道。」無怯行菩薩則以頌問佛曰:  我聞人中尊,法王演光明,諸菩薩所行,得消除央罪。 功勳慧遠布,無能越度者,十力無等倫,聖智無罣礙。  已脫於三處,則不為放逸,惟為說其行,使淨斯道業。  今啟於無量,執懷甘露慧,當為分別說,猶豫意結網。  今質於如來,世尊惟為決,何謂諸菩薩,修行於大乘?  日日常精進,最勝行無懈,降伏魔官屬,燒盡眾塵穢。  曉了一切行,顯示於眾生,惟為分別說,道行之本業。  言辭甚微妙,和顏為人說,在於生死處,樂度終始患。  諦聽所歎訓,解決眾狐疑,最勝願為演,如應修道行。  善修德清淨,本行滅生死,愍哀施安隱,以濟眾生意。  捐棄用捨處,惠寶及慰乘,頭目施與人,妻子亦如是。  欽敬行忍辱,好於禁戒德,精進修寂願,曉了堅固志。  眾會以此德,能忍百千患,仁尊所遊步,勝通便無礙。  明識所當行,如節無猶豫,滅除三垢穢,所致無能極。  分別出家業,開化於五趣,安住惟為說,如應當行道。 佛告無怯菩薩:「此族姓子等類十人,過去世時,違犯諸佛誹謗經典,何謂違犯諸佛之法?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更歷三十二劫,焰棄世界有佛,名曰光世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是族姓子等類十人,在於彼世,為大豪貴長者作子,佛滅後處於末學,為其世尊興立功德,五百塔寺講堂精舍,以若干種供養之具,而用給足諸比丘僧。一一塔寺有精進,百千比丘遊居其中。於彼世時有一菩薩,名曰辯積,逮得總持執權方便,進退隨宜開化一切,而為說法適處高座,五百諸佛教授辯才,八十億天子在於虛空,淨除眾穢莊嚴校飾,化作講堂豎諸幢幡,供養法師,愍逮一切而為說經。七萬人眾逮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又一萬人得須陀洹果。時彼世界有國王,名曰月施,愛樂道法渴仰經義,以法自娛。于時國王供養法師,辯積菩薩,與其中貴人婇女,五百之眾,大作伎樂以寶為華,而散其上,和栴檀香用塗其體,以五百蓋而覆其上,五百細妙衣服供養,晝夜七日住不敢坐,奉以所安隨其所宜,不失時節。其敬師最為無上,巍巍之尊福無過者。時大豪貴長者之子,誹謗橫枉辯積菩薩法師,言毀法戒不隨禁業。以是罪故墮於地,滿九萬歲。生於人間,五萬世中墮在邊地,夷狄之中,迷惑邪見罪蓋覆蔽。六百世中常當生盲,暗啞無舌不能言語,出家為道作沙門來,七百世慇懃精進,不惜身命不得總持,今復來生於我之世,意數數亂不能專定。以是之故,宿命餘殃罪蓋所蔽,而今此輩諸族姓子,不得總持。是故賢諸囑累汝等,鄭重告勅,聞是經典面見法師,為人班宣咸共供養,不當愁憂心懷毒害,況復遙聞生惡心耶?」佛言:「族姓子,假使有人,皆取眾生挑其兩眼,斯罪雖重尚可堪任,劫數盡竟。若有害意向於法師,罪之劫數復過於彼。假使有人,皆取眾生好鬪諍者,和諧別離廣令安隱。若見法師一心住前,是諸功德過於,和合眾生鬪諍,令得安隱,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及悅顏住菩薩前,所以者何?其有誹謗法師者,則謗如來,欲得供養於如來者,當奉法師。欲敬如來當順法師,欲禮如來當禮法師,所以者何?諸菩薩等皆從法生,從諸菩薩成一切智,因一切智成佛世尊。菩薩所起,因興道心不以住欲,在於塵勞得稽首禮,由無所生則無所住,淨修梵行見稽首禮,不以無色三昧正受,禮於無色也。不以餘殃而就所生,所願自在。因其所願而往生矣。已得解脫,一切愚冥凡夫之行,欲令菩薩有餘殃者,猶使虛空有其色像。譬如族姓子,阿耨達龍王,欲見諸龍遊戲之時,教告一切諸龍眷屬,皆依龍王而得安隱,常脫三痛能為無患。菩薩如是,捨一切樂斷三處罪,滅蓋塵勞壞眾苦惱,爾乃為安度脫眾生。譬如蛟龍遊於水中,而無所畏。菩薩如是遊於三界,亦無所懼。譬如蛟龍行於深水,見中所有恣意所欲,而不為水之所惱害。菩薩如是,遊於盲冥凡夫之眾,住其所行,惟覩慧義不違道行,不與愚人而俱同塵,不為三處所見沒溺,是故行者常當將護,奉法安詳,此為菩薩之所修業。」佛時頌曰:  其欲歸命佛,敬承無量眾,常供養菩薩,欽奉於導師。  吾今所衣鉢,床榻諸坐具,佛皆以此供,聽施志道者。  所上佛燈火,以是燈給之,如是成正覺,諸聖申最上。  飲食車乘施,斯等諸慧士,為愚之導者,將至甘露方。  一切眾生類,施天人間安,以順初發意,不能報其恩。 無怯行菩薩復白佛言:「惟天中天,寧有方便,使此十人族姓子等,消除罪殃得至道乎?」佛言:「設此十人,一心受學佛所頒宣,修是法律復為沙門,勤諷誦斯總持章句,可成道耳,何謂總持章句?  修清澄鮮潔句,清且涼無所授,亦無造無所得,遵速疾取新生。  奉精進禮行步,勤修行智曉了,主觀察無所起,去患難遊慕便。  擧輕便普清淨,無不淨。 佛告無怯行菩薩:「此等十人,以諷誦是總持章句,而於七日修恩德無所,下使無色不懷瞋恚,安詳不久遊無所作,無瑕穢心平等捨所有,離五陰釋不淨意,念佛。諸族姓子,設能如是奉遵道教,十方世界各有千佛,示現其前令自見之。兢心自責歸命聖尊,罪殃可除逮成道慧。」諸族姓時聞佛教,等順法律,即捨家業出為沙門,諷誦此總持章句,如聖所誨,晝夜七日精進奉行。竟七日已輒見十方,各有千佛,分別為說消罪之業,應時皆得修,普智行總持之門,超三十六劫生死之難,逮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告無怯行菩薩:「爾時月施國王者,今現阿彌陀是。其辯積者,阿閦如來是。十長者子,今此十人族姓子是也。故無怯行,其有志學菩薩乘者,慇懃奉修如佛所教,住于正法捨其無明,慎無伺求他人之短也。」 佛告無怯行菩薩:「有四事行,能遵修者嚴淨佛道,何等為四?一曰,奉行空事常有慈心,無害眾生。二曰,菩薩愍敬同學,不為輕慢。三曰,為人說法以輕惠施,無所悕望。四曰,志常專一,不懷其供養衣食之心,是為四。」佛時頌曰: 其志常樂篤信空無,修治清淨最勝之道,猶如日光隨時宣明,已得佛道所照過彼。 未曾有人知其瑕闕,為人聖德普忍一切,如是清淨柔順之場,棄捐貢高堪任無量。  一切衣服上妙衣服,常當以施志佛道者,亦不從人悕望供養,是為佛道清淨之品。  以不悕冀施無量法,恒修愍哀念於眾生,志性常懷恩德之義,是為嚴淨諸佛之道。  假使樂奉一切諸聖,若欲供養無欲經典,常當承事無極佛道,斯三寶者皆由中生。 佛告無怯行菩薩:「復有四事疾得佛道。何謂為四?一曰,愛樂明經好於大乘,二曰,遠離愛欲不習放逸,三曰,常修濟貧匱,供以所乏。四曰,能興法財七業施人,是為四。」佛時頌曰:  愛樂法施志慕大乘,遠離愛欲修清淨行,愍傷厄貧濟諸危難,常以七財施不懈道。 佛告無怯行菩薩:「復有四事疾得佛道,何謂為四?一曰,常行大慈哀諸群生。二曰,常行大哀為之雨淚,三曰,常行大喜和顏悅人,視於眾生。四曰,常行大護救度三界,生死之患,是為四。」佛時頌曰:  常行於大慈,愍傷眾生類,念欲成就之,如母育其子。  大哀遊終始,不畏諸患難,五趣如泡沫,愍之為雨淚。  和顏察眾生,以法而樂之,示以離眾苦,無痛長安隱。  委靡隨五趣,方便示所宜,使度三界惱,獲致無上道。 佛告無怯行菩薩:「若有勤求此總持者,當習閑居數詣法會,等行清淨著淨衣服,復修四事,威儀禮節之正,志不懈廢。以若干種諸所供養,奉養法師篤信三寶,常懷恭敬謙遜卑順,未曾懈厭常行精進,無有諛諂邪行之業,心之所念常不離佛,意所遵修解無所有,已無所有無所想念,皆能曉了眾生性行,勤自謹勅心口相應,愛樂諸佛請問諮受,誨過守節勸助德本,威儀禮節不違道教,無應不應。聞非人聲不以恐怖,不畏蛇蚖悔螫之蟲,奉敬師長修此經典,未曾懈惓。」佛說是經時,三萬人從本已來,未興道心,今皆發起無上正真道意。五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三萬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佛言:「若有菩薩聞說是經法,皆得具足一切功勳,無量辯才。若族姓子族姓女,學菩薩道,皆以七寶滿于,三千大千世界,恒邊沙劫奉進三寶,有人聞此經典福尊過彼。若菩薩於百千劫,奉五度無極,而無大智無善權者,不如聞此經典之要,福尊過彼。是故族姓子,囑累汝等此經相付,慇懃勸助,隨時將護令不忘失,莫使增減長存在世,持諷誦讀廣分別義,為他人說,假使遭厄殞歿身命故,當將慎於此經典,勿使忘失,是佛之教。」佛說如是,無怯行菩薩,十族姓子諸大聲聞,一切眾會天龍鬼神,阿須倫世間人,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決定總持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大藏經13,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三十二相品第九 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體?」佛告寶女:「吾往古典行無量德,合集眾行,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體。今粗擧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地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平正無節,腨腸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如來身淨而無瑕庛,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若干種藥瞻視療故。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眾德本,具足備故。如來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設人諍鬪,令合和故。如來頷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如來紺清美好髮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已身口心故。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如來舋舋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使得覆蓋。如來梵聲哀鸞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如來瞳子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麁暴志,心性和順故。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禮尊長故。如來肌膚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錜集法品藏故。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臥具床故。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閙之故。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如來頭髮紺青色,大人相...

大藏經15,諸法無行經卷下

諸法無行經卷下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樂說不動相。」佛言:「汝樂說者便可說之。」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法無向無得,一切眾生皆入菩提性中,是故說一切眾生皆得菩提。又是菩提非是得相,何以故?眾生性即是菩提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菩提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性,無性故入如來平等中。從本已來,是一切智慧性,性同故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道場有何義?」「文殊師利,一切法寂滅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世尊,一切眾生不入此道場耶?」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盡,無生無滅性離無性,入平等忍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無礙辯才名,為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諸所有樂說,於十方界索不可得,所以者何?皆入無礙辯才,平等法中故。世尊,諸所樂說自性皆離,無決定故,無所有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無礙辯才,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陀羅尼,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以眾生相,能持色聲香味觸法,以虛誑不實,憶想分別取相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陀羅尼,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無生法忍,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事是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眾生性,從本已來無瞋無慈,得瞋慈平等無分別故,是故一切眾生皆得慈心,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無起無作相,皆入如來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惱悲無分別故,是故一切眾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得三昧,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性常定,離諸緣故。若眾生從緣生知,於緣中生知不名為知,所以者何?諸知念念無常,畢竟空故,是故一切眾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動相。世尊,一切眾生皆成就貪欲,名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事名不動相?」「世尊,一切諸佛皆入,貪欲平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