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60
惟日雜難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初受道遮利,菩薩遮利者,為受行轉上,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者,為不復轉心。次為菩夷菩薩,一為飛行菩薩。次為作佛菩薩,一名度士亦為道人。菩薩行亦出十二門,斷三惡道故,在十方佛前生,不在第十天上。須陀洹亦出十二門,斷三惡道,生第十天上。俱出十二門,所以不同處生者,須陀洹十六意,菩薩行三十四意,用是故不同處生。
菩薩行三十四意,謂四諦十六意,十八行不共,合為三十四意。菩薩行三十四意,一切能制。阿羅漢十六意,菩薩力多悉以制說。須陀洹至阿羅漢,見對乃面斷,坐行三十四意已足,便佛十六意,從第一上至十六,各自所部,四禪亦爾。
菩薩精進,行二十劫可得佛,用有三意故不得佛,何等為三?有佛意,有辟支佛意,有阿羅漢意,用是三意故不得佛。要為隨多得之意,在佛多得佛,在辟支佛多得辟支佛,在阿羅漢多得阿羅漢,如秤隨重者得之。
人有居家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薩者。所以棄家行入山,有四因緣,一者,恐人言菩薩婬妷,何故得道?二者,金輪王亦皆棄國,三者,魔當來嬈菩薩。四者,求佛道不居家,得已受別。菩薩斷新受故精進行,要百劫得佛。其不精進者,久能得不得,期無有限。
受別菩薩償故,不起造新,謂從受莂以來,償前世亦現世,未受戒時所罪,無數劫罪亦皆償之。
從受莂菩薩,下至須陀洹,皆有宿罪。有時與故罪相逢,因隨往生道意便薄。若有人說深經意,即解罪福,如示意如不復生,謂人不復作罪故,即畢菩薩受莂,百劫便得佛。釋迦文佛所,已九十一劫者,用精進故得九十劫。譬如人明日當發行千里,今日先行九百里,計其里同等,當百劫人,從九十一劫數,阿惟越致菩薩作相乃成。百劫因俱不過百劫,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行相不成。
人起一道意,其德勝十萬劫惡,何等為道意?念在四諦是為道意,惡譬如冥,道意譬如明,如日出天下冥消滅。諸菩薩聞語皆歡喜大,言南無佛,起一善意得百劫福。菩薩持身餧飢虎,不百劫,九十一劫便作佛者,用不覺痛苦減九劫。菩薩已起意欲為自身,咄亦咄,他人身是為兩咄。佛為菩薩時,不為他人咄,當為何因緣說為咄?他名為念時即自亂。是苦不可意,自受是自制,行殃亡福地,為是故他人復誦說,久殃盡善本,是為自咄不知不見,當那見他人道已,咄他人為意,即當身從是因緣為兩咄。今現世不安他人亦自身,從是因緣咄。道人知如是毒起,可制人在生死,為久殃毒起,為蓋善本。
菩薩有五法行,一者早起,二者待時,三者不犯人,四者常念,五者反覆,何等為早起?謂精進念道?何等為待時?謂須有所與者到,若善意來,便當與之即行。何等為不犯人?謂一切能饒人。何等為常念?謂欲使人得利。有縣官欲使解,有病者欲使愈,貧欲與布施。何等為反覆?菩薩與生死會,無生死事有生死意。阿羅漢斷世間亦斷意,菩薩斷世間不斷意。所以不斷意,當得佛道度世間人故。菩薩畏世間事,論不犯故斷世間事。菩薩斷生死意,不斷生死事,謂在世間所作,但不作惡耳。
菩薩但斷五情不斷意,何以故?菩薩意與生死合,故不斷意。欲度十方人故,菩薩所以布施,持戒出家,智慧精進忍辱,至誠勇念善顧望,持是十事得佛智慧。菩薩生貧家當持戒,在富家當布施,在豪家當忍溽,在山中當禪定。菩薩所以四意止七覺意,已得四意止便得七覺意。菩薩出行道見四證,一者見老,二者見病,三者見死,四者見苦。見促急故行道,人日趣死,何故不畏臨死時?何以故?畏期到故。
菩薩已得佛道,便說四諦,何以故?說四諦有四因緣,一者,用未曾聞故,二者用禪定故,三者用得眼故。四者用得慧故。用老病死憂,不得出大獄,故說四諦。
菩薩說經有四因緣,一者國王喜,二者人所樂,三者意受,四者時,何等為時?謂人喜向時,菩薩自校計,何因緣得苦思念?從生得。何緣得生,從行得。何因緣得行?從癡得。何因緣得癡?從愛得。何因緣得愛?從受得,不受亦不得。菩薩視百劫如一宿,何以故?世間人不能忍病一日,菩薩耐病百劫,譬如人一日病。有時行道一日,其福百劫未盡故,言視百劫如一宿。菩薩未得佛道用三事,一者,不與善人相逢。二者,欲所作無有因緣亦物。三者,不校計是非,坐是事故未得道。菩薩坐三事不得佛道,一者,在世間久不覺故,二者,不得善知識故,三者,亂意不滅盡故。菩薩坐三事不得道,一者不聞,二者不自意生,三者無善知識。
菩薩亦入罪亦出罪,意隨世間為入罪,意在世間為癡,出世間為慧。
菩薩有二願,一者,願令我臥安隱,謂不念婬妷。二者,願令我行安隱,謂不念嫉瞋愚癡,是為二願。
菩薩在福憎福,在罪守罪,俱有罪福要不可離,但當識。菩薩不識宿命不得佛,何以故?不識罪犯惡故。
菩薩不作三惡道行,俱償三惡道罪畢,乃得阿惟越致,菩薩能計三惡罪道多少,滿百劫乃得佛。
菩薩已受莂,九十八結悉有但薄耳。何以故?悉在菩薩行中,四等心憂念十方五道,欲令解脫,投餧餓虎,肉與鷹,自殞活人,當滿功成相,結未悉除,得佛乃斷。
菩薩能持妻子,斷頭與人,乃為得何等意?有是二因緣,一者自念,我不欲令人瞋恚,二者與之,令其人得定意。不與者令其人亂意,貪婬有罪瞋恚罪重,恐其人瞋恚故,持頭妻子與之。菩薩持身餧餓虎,斷頭與人,有三因緣,一者,計身會當棄捐,持用布施為行福。二者,譬如報怨,怨家死歡喜,菩薩知一切惡從身生,若干苦咄皆從身得。已計如是,便不欲見。身如怨家,以是故不愛。三者,欲精進滿德,疾得道故。
菩薩持眼頭妻子與人,一者,眼不著色為脫眼,二者,頭與人者,謂惡起便止,是為斷頭。妻與者,為除貪婬瞋恚愚癡。道行有二事。一為校二為計,校為輕重計為多少。菩薩受莂百劫,嘗一劫作沙門,九十九劫作白衣,菩薩持妻子與人時,見捶之,但計骨肉不計是我,故與之。
菩薩求佛,當如佛法行之,當從三十二物,得所行如法,不可敗相不得佛道,菩薩有一悲意,勝禪百倍。
菩薩在世間有三道分,但不墮三道,何故人中天上牽多?三道不而得故,不復墮三道,身口意三事盡,三道亦盡。菩薩離五道常有黠福,人死時要有五道分,菩薩復黠分,即知念遠近。菩薩知分,在須陀洹,斯陀含分,不在阿那含,何以故?不復還故。一佛界有,三千大千天地,人生死遍其天地間,無有如髮不在其中,無所不作,獨未作阿惟越致,斯陀含耳,餘悉通有無數。
佛為菩薩時有是意生,為何等行因緣,現得福極?如是更得宿命意,為從是三行,布施從制從合聚,布施有二輩,一者法施,二者物施,守身口識為御守,意為合聚,亦從布施緣,得解斷貪。從制為斷瞋恚亂意,從合聚自守為斷癡,從布施亦得正意,從制得正語,從合聚得意行安隱,從布施見布施福,從制念福,從合聚說意福。菩薩所以布施者,所在五道常饒樂,與凡夫人有異輒得作王,智慧常有慈心,但畢罪不復更作,雖在罪無作罪,人間亦爾。菩薩與妻共居年二十五,一日生,三十一月年,三十日百日,年五十一歲。菩薩但禁惡不禁家,名亂意者為罪不安隱,遠避去無亂意為福,雖在家譬如在獄中,但當覺罪,不復便所生在樂處,故為菩薩。人求道不忍辱不能耐,便得須陀洹。佛前世菩薩言,佛道難得,一語減四十劫,以身餧虎,出眾菩薩前九劫,為須大拏受莂,一切精進行道,一切得佛。
有婦不得佛道,菩薩在家時有妻,何以故?得佛用棄妻子六年故,乃得佛道。菩薩計妻子是怨家,何以故?與人苦,益人惱亂人意增人罪,以隨貪愛便不見道,以是故為怨家。見妻子當如見怨家意,莫隨貪愛,意起即覺是為覺意。所有財物自身亦爾,天上天下十方一切有火,何以故?有火已。
菩薩聚婦有四因緣,一者宿命同福,二者畢罪,三者,應當共生男女,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無是四事亦不娶婦。
為菩薩道,念欲斷天下人三毒,是故得佛道。或有行道,但欲自斷三毒故,得阿羅漢。菩薩自壞癡,亦復壞十方人癡。阿羅漢自壞癡,不壞餘人癡。菩薩多覺多教人,令得行道,是為壞人癡。憂念十方天下人,是為行菩薩道。但自憂身不念十方人,是為阿羅漢道。菩薩壞惡,阿羅漢不壞惡,菩薩教人經戒,令隨道法,是為壞惡。羅漢自守故言不壞惡。菩薩自斷苦,亦復斷十方人苦,是為得佛道。羅漢自斷而不斷人苦,故得羅漢。
行菩薩道,所以轉得阿羅漢者,意念佛道生死不可數,所作悉當得之,意計是難,轉阿羅漢。復計阿羅漢,不復償罪不復生死,直取度世去,用是故轉向阿羅漢。無是意無死轉,不避苦,要當得佛道。
菩薩阿羅漢,皆從三十七品經行,所以得佛者,持用四意菩薩所常行,何等為四?一者,幸得佛業值佛,識我身要當如佛治。二者,常持悲意向十方,從悲意盡力未曾離,當脫十方人非人。三者,本上頭願佛意不轉。四者,願在世間求道,護戒教人增慧待期,有是四意故得佛,無是四意故得阿羅漢。佛等意故無有兩道,隨意行得耳,隨愛便為在五道不得脫,便有老病死憂,為苦共合。意不隨貪愛為水滅火,已隨貪愛為持薪增火,當諦計隨諦得道。
菩薩娶婦有四因緣,一者,恐人言不能得婦故學道。二者,恐人言,孤獨無妻子故學道。三者,宿命本根未盡,四者,惡知識勸令娶婦故。菩薩亦斷五陰亦不斷,何等為斷?謂斷五盛陰,十二因緣。不斷者,菩薩在經行因緣隨道,是為不斷,菩薩畢罪畢得道。
菩薩有四無所畏,一不取人錢,二者不犯他人婦女,三者不兩舌,四者不嫉妬。
菩薩斷三惡道尚在,但不墮中耳。菩薩未起三毒,佛時無有三毒,得因緣乃有三毒,菩薩坐禪六年,臨當得道三毒俱起,婬怒癡使意念,調達得我婦耶?為勝我耶?當復得我財產,意適生即時息念:『我從無數劫以來,斷是三惡,何以故復念?』使滅即得道。
菩薩坐禪六年,日食一米一麻,有四因緣,一者斷貪,二者畢罪,三者見不餓,四者止飢意。了不食,謂人餓得道,恐人自餓死。
菩薩坐禪六年,日食一米一麻,入水浴躄地而不起,天因按樹枝令低,即攀之而起。菩薩坐樹下六年,虫蠡蚊虻不嬈者,有四因緣,一者,本從無數世不殺生,二者行等心。三者,諸天鬼神護。四者道力強,亦為處淨。
菩薩有四不戢,一者布施不戢,二者聞經不戢,三者清淨不戢,四者,作功德不戢。
菩薩始出家行學道,諸大人謂:「菩薩今太子,居家何故去?」太子報言:「三苦故耳,何等為三苦?謂老病死。」大人復言:「老病死事常耳,何為去?太子言:「得一病常不喜,當那何常?」
菩薩生墮行七步止住,擧右手言:「我為天上天下師。」止不復行。
菩薩為太子時,時行學書到師舍,師問言:「欲學何等?」太子言:「我欲學六十種書。」師問言:「六十種書皆何等?」太子便為師次第說。「我但知一種書,不能悉知餘書。」太子言:「如師所知教我。」已受師教,便言是少兩字,師更從受兩字,師言:「太子所知乃爾,何為從我學?」太子言:「雖爾當有師法。」
菩薩始出家行百里,解身上衣被珍寶,付車匿持歸,白馬犍陟淚出舐足,車匿言:「莫使有如是人願者。」太子報言:「天下癡無有如汝輩者,何以故?世間但有老病死憂苦,當願何等?如囚在獄中,誰有樂者?當尚未離是而復更願,當何時脫?譬如獵客網中兎得脫,寧復念還入網中,不念得脫?如兎脫網終不還歸。我在家時念是日久,亦從無數劫以來有是意,非獨今日所致也。」
菩薩生已七日,其母終者有四因緣,一者,用懷菩薩故,天來占視與飯食。二者,如生死法當禮母,以菩薩尊故母七日終,三者,其母宿命自應爾。四者,譬如人有功當封,便上天生。菩薩未得佛道時有五夢。一者,以須彌山作枕。二者以地為床,三者,以手蓋海水。四者,天下皆有屎,行其上不污足。五者,心前生一樹,上至二十七天。夢枕須彌者,天上天下尊無過佛者。以地為床者,佛身長能上至二十八天。以手蓋海水者,諸欲說經道,無有勝佛者。行屎上不污足者,天下愛欲無能污佛心者。心前生樹者,佛語上聞第二十七天上。
菩薩隨女人有四因緣,一者,勸女人精進,二者,亦欲使女人隨行,三者,從過去無數世,餘罪相逢故。四,宿命欲教女人。
諸天試菩薩有三因緣,一者,當得佛,不得有所貪惜。二者,設菩薩起意便謂言「卿當得佛道,何故反爾?」菩薩從是增精進。三者,得佛當相度,故往試之。菩薩行六波羅蜜,阿羅漢亦行六事,所以相不成者,阿羅漢但有檀,無有波羅蜜。檀者謂與布施,波羅為度生死,蜜為無有極。阿羅漢但一切布施,不願度十方故但有檀。菩薩欲度十方人非人故,為有波羅蜜,六事皆爾。佛為菩薩時,願欲飯佛,以小豆五枚著佛應器中,其一枚墮地,後得作金輪王。八十世所主四天下地者,得四豆福故。其豆不入器中,復得上天生八月,以是故有檀波羅蜜。
菩薩布施法物與人,佛意隨物行念,令受者安隱。若意生念欲得福,便念飢寒貧窮者,當用與皆令安隱,是為道法布施,與一錢物勝十千萬,復不施與少勝多者,用有道意令安隱故。若人命欲絕時,意在非常苦空非身,便得阿惟越致為受莂。若本求阿羅漢者,得阿那含,四非常意難致,所以得者,有本世精進行故。菩薩在樹下坐禪,有一烏一鴿一虺,自相問:「何等為苦?」烏言:「飢最為苦,何以知為苦?飢不能行,亦不能有所作。人坐飢餓死,以是知飢為苦。」鴿言:「獨色為苦,何以故知色為苦?人意念色無有終極,人皆坐色死,以是知色為苦。」虺言:「獨瞋恚為苦,何以故知瞋恚為苦?人瞋恚無所避,欲自殺亦欲殺人,故知瞋為苦。」菩薩言:「我曹各說一事,當復為汝說一事。」因言:「獨不生無有苦耳,有身無有不苦者。」是譬在菩薩百八行中。
菩薩未得道時有五師,一為尼犍,二為莫乾,三為阿夷,四為羅乾,五為羅和乾。
說經法不得受禮,菩薩買一偈五百萬者,買有三輩,一為第買,二為反復買,三為償賜買。菩薩念恩故償賜,受者亦無罪。
菩薩所行法,當呪願十方人民。復言當定意一心者,自意不定,亦不而呪願。何以故?用意在生死故,自意不定,亦不能意定人意。
曇摩為法,阿曷為當來,薩為常,波輪為淚出,阿蕪陀為命不可數。
薩波輪菩薩,常悲淚出有四因緣,一者,不能解經意。二者,從因緣得道,人亦不知。三者念十方人,四者,自念欲過度十方,當何時得佛?菩薩語言:「當持黠慧,持意知起滅。」
道行無為但當守意,行三十七品經,所以復布施持戒者,菩薩哀人故,疾斷生死亦福未滿,所以布施,後世不欲墮貧家。墮貧家無所有,便墮惡因緣,墮富家者意安隱,不隨奸惡,以是故布施。所以持戒者,長壽乃得行道,不長不得行道。何以故?或壽十歲,未有所知便壽盡。以是故持戒,不殺便得長壽。所以不盜者,時念其主覺知當撾打,有是惡意當復得其殃,以是故不盜。所以不兩舌者何?佛道至誠,兩舌為不隨道,後為眾人所不信,於今可見是為惡,以是故不兩舌。所以不婬者何?譬如東向視不見西,意在婬不隨道,以是故不婬。所以不飲酒者何?醉便惡口兩舌,妄作非法,設人善能尚自亂意,以是故不飲酒。
菩薩辭親行作沙門,父母言:「汝所為顛倒,菩薩道當為十方人,求願令解脫,今反近令父母得憂,是為何等?」菩薩報言:「我有憂故父母有憂,我得道便無憂,父母亦無憂。譬如親屬有憂,身亦憂之。復譬如兩人俱行,一人有憂身亦復憂。子憂不解故令父母憂。子以得道,父母便脫於憂。」
便維摩達達女子,告文殊尸利菩薩:「若文殊師利,第一深隨行,為菩薩已莂,是為從因緣深深絕,無有人隨因緣行。如是因緣,亦不來亦不去,亦不眼中可觀,亦不可意觀,亦不可識亦不可行,因緣若深深絕,當為無所有無所屬。」文殊師利菩薩便報:「本要為深是為深。」維摩羅達達復報言:「以無有本為無有要,如是為文殊師利,為黠不黠?」文殊師利復報言:「是事云那當說何等?」維摩羅達達復報言「有說已過去。」文殊師利復報言:「如來覺行不可生死見。」文殊師利便止,不復語女菩薩。維摩達達一名為出垢,問舍利曰:「為悲哀我故。」舍利曰:「黠第一黠,卿所黠為有,若有者當為空為妄?為妄言若無有,已無有不生,已不生為不共會,若有是。」舍利曰:「無有黠,有菩薩字惒蜜,難一阿羅漢經,阿羅漢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問彌勒。」已問便報惒須蜜言:「卿所問事次第為解之。」惒須蜜覺知,便詰阿羅漢:「卿適一心上問彌勒耶?」阿羅漢實然,一心上問有三因緣,一者意意相知,二者化身問。三者,先世所行聞即便解。
惒須蜜菩薩事師,三諷經四阿含,當持花散師上,語師言:「我已諷四阿含。」師忘不能復識,惒須蜜復自思惟:「我欲合會,是四阿念中要語,作一卷經。可於四輩弟子說之。」諸道人聞經皆歡喜,大來聽聞,不而得坐禪。諸道人言:「我所聽經者,但坐行故,令我悉以行道,不應復聞經,但當捨去。」惒須蜜知其心所念,因以手著火中不燒,言:「是不精進耶?」便於大石上坐,有行道常於軟坐,惒須蜜言:「我取石,跳一石未墮地,便得阿羅漢。」已跳石便不肯起,天因於上牽其石,不得令墮言:「卿求菩薩道,我曹悉當從卿得脫。卻後二十劫,卿當得佛道,莫壞善心。」中有未得道沙門言:「是惡人不當令在國中。」轉書相告,惒須蜜遣人求書,書反言:「此好人而教化開人意,不欲自貢高,但畏惡人墮罪,復欲過度十方人,道意如恒邊沙,譬喻佛國如來,無有著正覺。我所說當為一切十方菩薩,亦不中意,為妄到得,無有過諦佛得亦所,菩薩行四種從得淨,當為疾得。」何等為四種?第一為人淨,第二為法淨,第三為可淨,第四為意淨,在佛國故淨,如是為四淨,為疾淨得亦所。菩薩四多可法滿常為疾得,何等為四?愛身愛口愛意愛止,是為四多愛法為疾得。亦為四持,向人為疾得深忍辱持,向人為疾得所,人知善相持,向人行福知持,向人為疾得,是為四持向人,疾得使善弟子。」舍利曰:「如佛意中念,為問所欲所念,為菩薩淨行無有異慧。」
南方有諸菩薩,城周匝萬六千里,中有最尊菩薩,字文殊師利,教授諸已得佛,不可勝數其德十倍,曇摩阿偈菩薩城皆七寶。曇摩阿偈菩薩所居城,周匝萬六千里,地皆七寶。在北方諸菩薩中,有一菩薩字薩惒樓,其德次曇摩阿偈菩薩。
佛有十八不共者,從初得無上等覺,至得度世,無有餘泥洹聞至竟。
第一如來行無有失,第二如來行無有漏,第三如來行意不忘意,第四如來行不離定意,第五如來行不轉,第六如來行無盡礙觀,第七如來行欲意悉成,第八如來行,精進無有減,第九如來行念不中止,第十如來行定無有損,第十一如來行慧無有等,第十二如來行,度世解脫觀無有餘。第十三如來行,知過去法無有量。第十四如來行,知當來無有極。第十五如來行,知現在無有極。第十六如來行,有遍慧身所轉悉知。第十七如來行,有利慧所說不離識。第十八如來行,有散慧意離覺。是為十八不共。惟日雜難經一卷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