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藏經14,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 『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已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 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 ?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伏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 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坐高廣吾不能昇。」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 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已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已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等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已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三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處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棘葉,而無所嬈。又舍利佛,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耨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 「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 如熱時焰、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芽、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中出入息 、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烟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 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 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閃佛、寶積、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法非男非女。」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 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贏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釆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礙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以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已身,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飢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飢渴,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為之起慈心,化彼諸眾生,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為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現為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讚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則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有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日本桐山大師作,譯為中文   爐香讚(合掌)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準提王菩薩(三稱) 準提尊大白身法千座行和讚  歸命頂禮準提尊,解脫因緣千座行,功德無量今傳佈,且說寶塔有原因。  如來秘密大法門,切斷一切諸惡業,將此密法安置處,即同供奉一靈寺。  其中靈處雖無限,惟此寶塔準提尊,顯密兩教稱不同,顯稱佛母準提尊。  密稱最勝金剛尊,所發奉請諸誓願,如汝累行千座行,生身佛母即出現。  縱為瓦石木塊體,寶塔忽變七寶成,光輝燦爛真晃耀,諸天善神齊降臨。  直達八萬由旬外,晝夜保護各人行,寶塔威力貫天際,諸佛讚歎瞻仰勤。  有此寶塔安置處,不怕諸難來相侵,闔家人等皆安隱,牛馬之類亦太平。  疫病苦厄不必憂,故望行者日日供,一日一座行此法,千座重疊即滿行。  初座三百三十三,切斷家庭各因緣,消涂祖先諸業障,祖父祖母及雙親。  所有一切諸業障,血肉相連傳子孫,子孫惡運從此起,勿謂無罪受此愆。  原因皆由父母緣,初座功滿即滅盡,中座三百三十三,專除本身惡因緣。  我有惡緣之父母,又有障深之祖先,今生所以有此運,皆為前世果報緣。  勿怨祖先勤悔過,中座修完可除完,滿座三百三十三,可斷子孫惡因緣。  父母因緣子孫受,為愛子孫宜虔勤,以前所有諸惡因,必由自身來切斷。  三行圓滿整千日,滿期之樂樂無窮,八十億劫所集聚,生死重罪亦消完。  佛母誓言不可撼,無間餓鬼各地獄,畜生界中墮身陷,一切因緣悉可斷。  菩提路開直向前,皆由此行得實現,如有祖先犯重罪,墮於中有苦相連。  子孫修行便成佛,躍入菩薩行列間,功德無量難罄述,業病苦患亦皆然。  如能至誠修此法,重病即日可輕減,天壽可達不必憂,皆由此行獲保障。  前世貪罪報自身,衣食貧寒交相歎,至誠專一修此法,天降寶雨濟困貧。  此身日成富貴身,勿忘虔心三寶供,若彼各惜不肯施,寶雨即刻消失盡。  更宜廣植諸善根,發願虔心救世人,今生貧困而哭泣,皆因前生泣別人。  應知果報原如此,因果車輪不稍停,欲助自己及子孫,汝今應先救世人。  此乃因果之大法,我佛如來亦曾云,只顧自身復自身,決難解脫惡緣因。  我身所以有今日,皆因過去因緣成...

大藏經13,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寶女所問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三十二相品第九 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體?」佛告寶女:「吾往古典行無量德,合集眾行,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體。今粗擧要,如來之相,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乃往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如來指纖長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未曾破壞地人眷屬故。如來手足柔軟微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如來之膝平正無節,腨腸如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如來之身,其陰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如來之身,頰車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如來至真常於胸前,自然卍字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蠲除穢濁不善行故。如來肢體具足成就,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手臂長出於膝,大人相者,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如來身淨而無瑕庛,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故。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其有病者,若干種藥瞻視療故。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殖眾德本,具足備故。如來四十齒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如來牙齒無有間疏,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設人諍鬪,令合和故。如來頷牙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則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如來紺清美好髮眉,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善自護已身口心故。如來廣長舌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如來舋舋大人相者,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使得覆蓋。如來梵聲哀鸞之音,大人相者,乃往古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如來瞳子紺青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常以慈目察眾人故。如來之眼如月初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無麁暴志,心性和順故。如來眉間白毫,大人相者,乃往古世敬禮尊長故。如來肌膚柔軟妙好,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心念錜集法品藏故。如來身形紫磨金色,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多施衣服臥具床故。如來之體一一毛生,大人相者,乃往古世,離於集會眾閙之故。如來之毛上向右旋,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尊敬於師,受善友教稽首從故。如來頭髮紺青色,大人相...

大藏經17,佛說四輩經,佛說四不可得經,四品學法經,大乘四法經,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No.769 佛說四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四輩弟子,天帝龍鬼神質諒神,皆詣祇樹稽首佛足,卻就常位坐。佛告諸弟子:「吾今所出經法,所可教誡,皆自各守其意念,末世毒然之時,四輩弟子,若出家若居家修道,皆狂醉眾色,不復承用佛經法,專愚自用,便使吾道薄淡,令世人謗訕吾道,信是弟子慠慢所致。鶖鷺子整衣服,叉手一心,聽佛說四輩經如是。 佛言:「若末世男子,能出家除剃頭髮為道者,第一去離愛欲,志存大乘,常當慈悲喜護為主。去想行,普念一切蜎飛蠕動之類,視之如身無異,不得妄起恚怒,深入明度,常以明度權便,誘致曚冥使入無極,以戒德除心穢病,不得為世間之業,能行此者便可出家,名曰道士。不可依恃吾法,自以出家為信,不專念道。或能有下賤之人,倚道自活,無益一切而但出意說,為人師主輕薄戲調,不自撿察,使尊法薄淡,世人不信,非吾出家弟子之法也。」 佛言:「若有女人出家除髮為道,以去愛欲,當專精靜處,不得與出家男子同廟止,若行師受當有等類,不得獨往稟受,常當晚出早還,不得妄出廟宿止。但得教授女人,不得教授男子,所著衣服,不得刻繒帛綵色苾芬,不得輕言戲語,不得貪財寶物,戒行清淨名曰出家道人。若輕言戲調,未語預笑心志不寂,意行穢濁,惡口罵詈輕言不節,不能靜處憍慢自大,不自撿勅者,雖復出家,故是賤人,非出家弟子也。」 佛言:「若有男子心志繫道,不能出家者,在於愛欲之中,當受持五戒月六齋,第一孝順父母,治家養子,朝暮燒香然燈,稽首三尊,悔過十方恭敬四輩。不得慢輕自大,去離慳貪,常以至誠。不得欺殆世人,不得與世間人妻婦,坐起同席,住行相隨同室異床。除去四事,以四等心普視一切,老者若父若母,少者若弟若子,恒以明度法藥,洗除眾病,不得妄瞋恚罵詈。常以無極方便,誘解世人使入大乘,不得為新學者,說深經奧妙之義,當為除想識無罣礙者。不得綺飾衣服,不得與世間妻女,戲調言語,往來報答以致因緣,如是為清淨道人。若行不清淨貪利財色,或於世俗綺飾衣服,互相翹擧,但結非惡眄睞所欲,輕言戲調未語預笑,託己同法口說妙言,外似清虛內懷貪惑 心存財帛以自供給,活於妻子,慢佛尊經不復修學,反習外道之術,世藥解奏符呪厭說,療治眾病,因緣外道解奏之術。或於財帛勾束上下,賊意欲得因解奏之術,不持吾法,當來者却皆由斯輩,是故非吾法學弟子也。」 佛言:「若有女人不能出家,在於愛欲之中,...